清暑益氣湯體現了李東垣“補益”的辨證思想。他把這個湯放在“長夏溼熱胃困”來講——
《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洩。今暑邪幹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芪甘溫補之為君;人參、橘皮、當歸、甘草,甘微溫,補中益氣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而除溼,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溼也。溼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於庚金為佐。
李東恆認同內經認為衛氣為陽,衛外,熱盛陽氣洩。長夏暑溼,熱邪侵擾衛陽,人會氣虛自汗。黃芪補氣,為君藥;人參、橘皮、當歸、甘草有補中益氣的作用,為臣藥;蒼朮、白朮、澤瀉可以滲利除溼,升麻、葛根以風揚勝溼;不思飲食又痞滿,所以用上炒神曲、青皮幫助消化。腎喜潤惡燥,上面的藥恐祛溼太過,腎水虧,李東垣提醒可以黃柏瀉熱化水源,所謂金生水。人參、五味子、麥門冬都是酸甘微寒的,可以救熱傷肺陰。
李東垣在清暑益氣湯方中有對黃芪的應用有特別的說明——汗少減量。剛才說到,溼熱襲衛氣而自汗,汗多氣更虛,汗少相對好一些,因此作為補氣君藥黃芪需要減量使用。
清暑益氣湯證適用於“飲食勞倦,損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李東垣在後文提到長夏時節清熱利溼藥的應用需要看小便,小便數,不能再用利水的藥,而應該照顧腎水。這一點也是應當注意的,不能一味清溼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