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一位小師妹跟我說,家裡的親戚經常讓她帶一個叫做“納豆激酶”的保健品回家。親戚們都堅信來自日本的這個東西可以抗血栓。她去藥妝店看了一下之後,發現這個“納豆激酶”還不便宜。一瓶基本上就要花掉5000日元左右,大概人民幣300多元。於是,她就想問我這個產品到底靠不靠譜。“納豆激酶”這個名字,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畢竟我也是跟蛋白質打了好多年的交道了。而且納豆,也是被普遍地認為是一種對身體健康有益的食物。經過一系列查證之後,我發現,不管是納豆還是納豆激酶,它們的真相可能會和大家原來的一些所見所聞大相徑庭。
納豆絕不是多多益善聊起納豆這種日本的傳統食物,很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就是臭,還黏糊糊的。有些人非常不能接受這種味道。在西方人眼裡,這種臭味就像是一塊餿掉了好幾年的乳酪。但是喜歡的人就喜歡得不得了,尤其是在日本人眼中,納豆基本上就是健康的代名詞。對此,日本最大的電信公司——日本電信電話NTT,在2009年的3月曾對其3827位使用者做了問卷調查。其中有70.2%的使用者回覆“喜歡納豆的味道”;有15.1%的使用者迴應為“我不喜歡,但為了我的健康,會堅持食用。”只有14.7%的使用者表示“不喜歡,也不會去吃。”[1]
圖1:日本傳統食物納豆
如果想去嘗試瞭解納豆的起源。那麼在網上,你可以檢索到各種各樣的版本。故事的主角有神話人物的,也有歷史人物的。不過這也算是炒作保健品的一項基本功了。不跟歷史悠久,民族情感什麼的掛上鉤。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賣了。
但是大家如果在網上仔細搜尋,除了歷史,文化之類的因素,也確實能搜到納豆的各種保健功效。我想大家不免會疑惑,這種情況到底該怎麼判斷呢?
我也非常能理解大家會有這樣的疑惑。根據我們在網上搜索的習慣,瀏覽頻率最高的往往是百度百科[2]或者維基百科[3]。而對於“納豆”這個話題,不僅僅是這兩個百科,還有大量的網站都在大篇幅地報道納豆的保健效果,把納豆定義為一種健康食品。甚至還有“日本人長壽就是因為吃了納豆”這種言論。按照他們的描述,那納豆的保健效果和某些大師口中的“萬病之藥”都差不多了。
既然納豆是日本人的傳統食物,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日本政府是如何看待納豆的。
首先我在日本農林水產省的官網上,找到了一篇名為《有關大豆及大豆異黃酮的問答》的文章[4]。日本的農林水產省,相當於我國的農業部。在文中,農林水產省表示,大豆異黃酮的結構與女性雌激素很相似,攝取過多可能會對人體產生一定影響。在進食含有大豆異黃酮的食物時,需要注意以下內容:
對於含有大豆異黃酮在內的食物,如豆腐、納豆、煮豆及味增等「傳統大豆食品」,請注意與其他食物一起均衡食用。此外,請留意以異黃酮作為保健品的過量攝入。
農林水產省對於大豆異黃酮的推薦攝入量大概控制在70-75毫克。此外,根據日本的厚生勞動省公佈的資料[5],每100g納豆中異黃酮的平均含量在73.5g。厚生勞動省是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主部門。從它的職責來看,就類似於我國的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和衛生部的一個結合體。給出的資料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按照厚生勞動省的這個資料,每天吃100g納豆,異黃酮的攝入量基本就封頂了。而100g納豆的重量,也就不到兩個雞蛋。
不過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也表示,豆製品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不要因為擔心異黃酮超標而完全不吃了。但這同時也意味著,納豆並不是像網上傳的那樣多多益善。
納豆菌水解酶被錯誤地翻譯為“納豆激酶”說完了納豆,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納豆激酶。在用大豆製備納豆的時候,人們會新增一種菌叫做納豆菌。這種菌在納豆製備過程中起到了發酵的作用,同時也會產生一種蛋白,並且分泌到體外。
圖2:納豆菌,30g只需六十人民幣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醫生須見洋行就注意到了這種蛋白。他發現這種蛋白質在體外具有水解血栓的作用[6]。於是須見醫生就認為,這個蛋白質是一種水解酶。如果一個蛋白質是一個酶,那麼它的英文名字往往都會以“-ase”結尾。而這個能水解血栓的蛋白質是由納豆菌產生的。納豆菌的日語發音是“nattokin”。然後他就直接把ase加到了nattokin後面,於是這個蛋白質就被須見醫生命名成了“nattokinase”。
圖3:以“納豆激酶”為賣點的日本保健品
此時的須見醫生並不知道,他的這一次草率的命名,將會引起一場巨大的誤會。而這場誤會也一直延續至今。
在生物化學領域,你隨便翻開一本教科書,哪怕是一本科普書。裡面肯定都會提到一種對人體新陳代謝起著重要作用的蛋白質——“激酶”。激酶的作用,顧名思義,就是“啟用某樣東西”的意思。而這裡的“某樣東西”往往是指下游的一些功能性蛋白質。因此,激酶有著激發別的蛋白質活性的作用。它們透過將目標蛋白磷酸化而使目標蛋白從無活性狀態轉變為活性狀態。
而好巧不巧的是,所有的蛋白質激酶,都是以英文單詞“kinase”結尾。這使得很多人看到“nattokinase”的時候,會把它誤認為是一種激酶。而根據“nattokinase”的功能來看,應該翻譯成納豆菌水解酶才算是正確的。不過因為大家的習慣問題,我在接下來的節目還是會把它叫做“納豆激酶”,但是都是帶引號的。
生產“納豆激酶”並不一定需要那納豆錯誤的翻譯,並不影響“納豆激酶”成為萬能保健品的一員。“納豆激酶”依舊活躍在中日各大保健品網站和藥妝店中。
那麼“納豆激酶”的功能,真的就那麼特殊嗎?
聽過我之前節目的小夥伴們可能都知道,蛋白質的功能,是由它的結構所決定的。“納豆激酶”的結構在2012年被日本千葉科學大學的柳澤泰任博士解開了[7,8]。蛋白質結構PDB資料庫根據其功能,將其定義為“水解酶”。而且“納豆激酶”也獲得了一個EC編號,叫做“EC3.4.21.62”。
為了解釋這個編號,我必須稍微講一下國際酶學委員會和這個委員會提供的命名法。
國際酶學委員會成立於1955年,同時也提出瞭如何對酶進行功能性劃分和命名。從1955年開始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酶命名體系,並且修訂了6回。
目前,所有的蛋白酶可以被分為7個大類,編號從EC1到EC7。它們分別包括“氧化還原酶、轉移酶、水解酶、裂解酶、異構酶、連線酶和轉位酶。” “納豆激酶”屬於水解酶,所以就屬於EC3大類。而後面的一串兒數字,則是對“納豆激酶”的活性進行進一步區分。
這裡,我想強調一點:因為EC編號是根據功能劃分的,不同名字的酶完全可以有相同的EC編號,這也恰恰說明這些酶的功能是相同的。
那麼要回答【“納豆激酶”的活性是否很特殊?】這個問題,我們就先看一看有多少別的名字的酶與它具有相同的EC編號。
根據《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KEGG)的記載[9],“納豆激酶”是一種絲氨酸水解酶。它具有廣泛水解各種蛋白質肽鍵的作用,使其變成小分子蛋白質,尤其對不帶電荷的氨基酸殘基水解作用較高。大家可能不太懂這句話,不過沒關係,接下來的資訊希望你能記住。
與“納豆激酶”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質酶,包括與其序列相似性高達99.5%的枯草桿菌蛋白酶在內,多達41個。這就充分證明了“納豆激酶”並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酶。它的這種體外水解血栓的能力,市面上至少有41個別的酶也能夠成功做到。畢竟血栓是由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纖維蛋白聚集組成的。在體外能被蛋白酶水解也在情理之中。
圖4:按照功能分類,“納豆激酶”和另外41個酶都是水解酶
這時候也許有人會說,比起其他41種蛋白,“納豆激酶”是納豆這種特定食物中提取而來。它的特殊性在於它是納豆特有的。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記錄[10],目前有1085項專利與“納豆激酶”有關。其中436項專利來自中國。而“納豆激酶”的發現國——日本,僅僅只有46件。
圖5:和“納豆激酶”有關的專利
獲得“納豆激酶”專利最多的,是一個來自杭州的生物技術公司。目前有40多項專利。大致瀏覽專利檔案的標題,我們可以看到,該公司主要是利用納豆菌製備各種富含“納豆激酶”的食物。比如他們利用納豆菌發酵柚子,製備了富含“納豆激酶”的新柚子汁。他們利用同樣的方法,製備了富含“納豆激酶”的西瓜汁、葡萄汁、黑米汁、草莓汁、甘蔗汁、豌豆乳、黃瓜汁等等。基本上只要把納豆菌新增進去能生長的地方就會產生大量的“納豆激酶”。“納豆激酶”的生產甚至都不需要納豆,它就是納豆菌的一個外分泌蛋白而已。
分清體內實驗和體外實驗到這兒,有人肯定也會堅持說。“納豆激酶”特不特殊無所謂,只要有抗血栓的效果那就是有用的。
對於這一類觀點,我不得不潑一下冷水了。體外水解血栓和體內抗血栓是兩個概念。而且口服“納豆激酶”這種做法,本身就不靠譜。因為人體的消化系統中存在著大量的消化酶,還沒等“納豆激酶”被小腸吸收,它就已經被人體的消化酶降解成小分子物質了。
比如大家都聽過“胰島素不能口服”吧。胰島素如果口服,那麼它就會在各種消化酶(比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氨基酸。所以如果糖尿病患者想透過胰島素來降血糖,只能靠皮下注射的方式。
“納豆激酶”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口服,他在到達小腸的時候,早就被水解成小分子氨基酸了。所以,如果真的想靠“納豆激酶”來水解體內的血栓,那注射可能比口服要靠譜一些。
至於花錢買“納豆激酶”吃,也就是花錢買了點安慰劑效應。總之也吃不壞肚子,最多補充一點氨基酸。面對現在市面上300多元一瓶的納豆激酶,要說貴也不算貴,說便宜也不算便宜。所以硬要說它是智商稅也算不上。畢竟很多人一個月花個300塊還是消費得起的。
有句俗話說得好,叫“有錢難買爺高興。”對“納豆激酶”產生了精神依賴的人,每個月花個300塊,當成是個“小零食”吃著開心。這種做法嘛,也未嘗不可。
參考文獻[1]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121050051/http://www.research.nttnavi.co.jp/304z/903natto01.html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B3%E8%B1%86/2694?fr=aladdin
[3]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7%B4%8D%E8%B1%86
[4] https://www.maff.go.jp/j/syouan/nouan/kome/k_daizu_qa/
[5] https://www.mhlw.go.jp/houdou/2006/02/h0202-1a.html#q08
[6]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jbrewsocjapan1988/88/6/88_6_482/_pdf/-char/en
[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1139221/
[8] http://www.cis.ac.jp/~kyoin_info/PP/yyanagisawa.html
[9] https://www.genome.jp/dbget-bin/www_bget?EC:3.4.21.62
[10] https://patentscope2.wipo.int/search/en/result.jsf?_vid=JP1-KJ45XA-58650
關於作者文稿:陸鵬
校對: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