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溫病之端倪離不開葉桂,吳塘二人,有兩人的開宗明義的兩段話把溫病的特點展現給我們:

溫熱論葉天士言: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溫病條辨吳塘言: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

回顧外感疾病的發展過程我們就發現了從漢唐醫家已經有了對溫病的認識到宋朝有部分醫家已經身體力行,在傷寒與溫病之間遊走而治法已經開始逐漸形成辛溫辛涼並用或者偏於辛涼或者根據時節不同選用二者或者辛溫加以清熱解毒等法,到明朝隨著王綸,繆希雍對溫病認識的深入,到喻昌的尚氣論,在明末清初有楊慄山,雷豐的寒溫共存,也有吳又可的明確瘟疫論,再到清朝戴天章,餘霖,薛雪,葉桂,最後吳塘集大成。

從孫思邈開始即已經將熱病分為傷寒和溫病,溫病又分為因為感受常氣,伏氣為病形成伏氣溫病和感受時行之氣(非時之氣如冬天暖氣)出現時行溫病,開始使用解表清熱治療冬溫,風溫的葳蕤湯,和治療時行溫病清熱解毒的水解散,還有瘟疫熱入臟腑的紫雪及玄霜。

北宋韓衹和首創辛涼解表之法,屬於此法奠基人,衷仲景之理但是在解表上以“熱”為著眼點,改變辛溫解表而為辛涼為後世包括龐安時,朱肱,劉完素等對熱病治療以辛涼立法之源。

龐安時仍然遵循傷寒為熱病之統領,創立了“寒毒”說,溫病就是伏氣溫病,但是創新了天行溫病源於疫氣或者異氣而導致,治以“熱”為重點,創清熱解毒,辛散溫毒之法。

朱肱,重視傷寒和中暑,溫病,風溫,溫瘧,溼溫溫毒的鑑別,均來自外感但不能混淆,強調“名定而實變,言順則事成”不得名妄加治療危於風燭。

金朝劉完素開創了表裡雙解法著名的防風通聖散,以清,宣,下,解毒等寒涼去熱的辦法為治療熱病,溫病的先驅。

元朝王履認為,傷寒,以病因而為病名,溫病熱病以天時病形為病名,三者皆起於感寒,通以傷寒稱之。即病者發於所感之時,不即病過時發於春夏,前者傷寒後者溫病,原因一致,但是其類不同,治法當不同!

明朝王綸指出,辨治發熱,外感內傷是關鍵,提出來傷暑隨為外寒但是傷正氣應以內傷治療用李東垣清暑益氣湯。外感即病可以辛溫發汗一汗而解,不立即發病要因季節治法有變,春天以辛涼,夏天以甘寒。如果是感受不正之氣,比如冬天熱氣雖然冬天也要辛涼解表,夏天感受涼邪也要用溫藥。還提出來天行瘟疫,沿門闔境相同得病,宜用劉完素辛涼甘寒清熱解毒。

繆希雍提出,傷寒瘟疫“凡邪氣之入必從口鼻,故兼陽明證者獨

多”。

俞嘉言以春傷於寒春病必溫,春不藏精春病必溫,春傷於寒不藏精冬病溫三種情況分類治療伏氣溫病,建立溫病綱目,另外用三焦論治瘟疫,提出:“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入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瘟疫三焦論治對後世吳塘不無啟發。還創立秋燥說。

楊璿楊慄山,認為:冬時嚴寒殺厲之氣中而即病為傷寒,不即病至春為溫病,夏為暑病,等導致人們都把傷寒溫病當做同樣的治療,指出:傷寒溫病乃感天地之常氣為病,瘟疫則感天地之雜氣為患,兩者毫不相干。對俞嘉言的三焦論治瘟疫非常推崇。

俞根初以傷寒六經鈐百病,以三焦賅疫證,為變通之捷徑。融六經,三焦於一爐。

雷豐的時疫論,

吳有性的瘟疫論,戴天章的《廣瘟疫論》,透過五辨診斷瘟疫,,有五兼,十挾之說。餘師愚的清瘟敗毒飲,後邊,葉桂,薛雪,吳塘,王孟英等溫病自成一派!

關鍵是在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中,他所說到的內傷發熱由於表現為燥熱而渴,捫之燙手,煩躁,鑑於當時開封疫情的情況應該考慮也屬於一種瘟病,所以他的內傷發熱(指的是現在的溫病)表現為肢體內側手掌熱,與此相反的外感(狹義的傷寒)則外側手背熱,所以正是符合吳塘的”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就好解釋了!而李東垣最典型的方子如補脾胃昇陽散陰火湯用的是苦寒的黃芩,黃連,石膏,配以辛甘的蒼朮,羌活,防風,人參,黃芪 甘草,《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而李東垣所說的陰火其實才是真正的內傷雜病的發熱,熱勢不楊,纏綿不愈。

補中益氣湯的治療適應症在《脾胃論》中東垣老人說到: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末傳為寒中,則不可用也,冬月或春寒,或秋涼時,各宜加去根節麻黃五分;如春令大溫,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等。隱約可見對外感病的治療影子。

仔細揣摩其實在傷寒論中麻黃升麻湯應該是治療天行溫病或者瘟疫的方子,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洩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上有膿血,下有瀉痢的病症雖然目前有人把它列為厥陰病證,但是這樣的方子從用藥可以以方測證麻黃二兩半,升麻、當歸各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朮、乾薑各六銖。寒溫並用,解表清裡養陰都有,是一個有點亂但是用溫病傳裡就容易理解一點。升麻,黃芩,知母量僅次於麻黃,當然這也與仲景時代用藥特點有關,也屬於表裡雙解之意。比如韓衹和的辛涼解表,劉完素的防風通聖散,喻昌的在上焦升而逐之,兼以解毒法,俞根初柴芩雙解湯雙解法等,都與升麻黃麻湯有著方證上的聯絡,此方都喻為不好懂,不易用之方,若從溫病看從表裡雙解看有撥開雲霧的意思!

8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腎性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