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的傳說故事
宋代洪邁《夷堅志》記載:廣西通判楊立之返回楚州,咽喉紅腫生瘡,潰破化膿。正遇到名中醫楊吉老。楊吉老知道楊立之喜食鷓鴣,當即令食生薑一斤,然後用藥。楊立之不解,認為是火上加火,但又不能反對,就食之,病情由輕而痊癒。問其故,楊吉老曰:“鷓鴣喜食半夏,通判喜食鷓鴣,半夏之毒轉入喉,生薑解半夏之毒也。你毒已去,不再用藥了。”可見生薑的解毒功效。
歷史沿革
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圖經本草》曰:“以漢、溫、池州為良。”《藥物出產辨》謂:“以四川為最。
來 源
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栓皮(姜皮)、葉(姜葉)也可入藥。別名有姜根、百辣雲、勾裝指、因地辛、炎涼小子、鮮生薑。
功 效
生薑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於風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嘔吐,肺寒咳嗽,解魚蟹毒。曬乾或低溫乾燥者稱為“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功。
採集方式
冬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曬乾或低溫乾燥。趁鮮切片或曬乾。
方劑中常用的四種飲片
生薑
【性味】味辛,性微溫。
【歸經】肺、脾、胃經。
【功效與主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於風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嘔吐,肺寒咳嗽,解魚蟹毒。生薑助火傷陰,故熱盛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乾薑
【炮製方法】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或塊,乾燥。味道比較辛辣,屬於熱性食物。
【性味】辛、熱。
【歸經】脾、胃、心、腎經。
【功效與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炮姜
【炮製方法】取乾薑,照燙法(指藥物與熱砂同炒的一種炮製方法,稱為砂燙,亦叫燙法)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性味】辛,熱。
【歸經】脾、胃、腎經。
【功效與主治】功效溫經止血,溫中止痛。主治用於陽虛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虛寒,腹痛吐瀉。
姜炭
【炮製方法】取乾薑塊,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色、內部棕褐色。
【性味】味苦;辛;澀;性溫
【歸經】脾、肝、腎經。
【功效與主治】溫經止血;溫脾止瀉。主虛寒性吐血,便血,崩漏,陽虛洩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陰虛火旺者及孕婦慎服。
炮姜與姜炭功能有異,且兩者炮製方法、程度上也有較大差異。炮姜多利用輔料,注重藥物的膨脹度,意在除去部分揮發油,偏於溫中。姜炭炮製火力大,注重藥物之顏色,意在炒炭存性,偏於止血。不同的炮製方法決定藥物不同的功能與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