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醫學知識科普我們是認真的,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葷與素、粗與細、動與靜……類似的概念常常成為中老年人養生生活中的困擾,如何做到較好的平衡?

1、飢與飽:3:7

有關研究表明,如果將動物的正常飲食減少30%~40%,則可以延長生命,人類也如此。傳統養生專家認為,每餐進食只吃七、八分飽,全天留三分飢餓,有利於延年益壽,中老年人代謝能力下降,熱量消耗減少,更要適當少吃。研究表明,長壽老人平均每天的熱量攝入大約維持在1400~1900卡路里,遠低於成年人2400卡路里的平均水平。中老年人的早飯和午飯應該吃到大約八分飽,晚飯略少些,七分飽即可。

要做到科學飲食,還需要對每天早、中、晚飯的比例進行合理分配。一般建議年輕人三頓飯的分配比例為4:4:2,強調晚飯少吃。但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與年輕人不同,他們晚上睡得較早,晚飯時間通常在六點鐘左右,這就使前一天晚飯到第二天早飯之間的時間間隔加長,為防止老人晚上餓,可將三餐分配調整為3:4:3。

吃飯時儘量減慢速度,細嚼慢嚥,飯前先喝碗湯,或在飯前吃點水果等,都能幫助控制飯量。

2、粗糧與細糧:1:2

粗糧與細糧各有千秋,搭配食用的比例建議是1分粗糧與2分或3分細糧,即1:2或1:3。粗糧含有大量不溶性膳食纖維,熱量較低,如:小米、大麥、玉米、土豆、山藥、豆類等;細糧的膳食纖維是可溶的,熱量較高,蛋白質、氨基酸等含量也相對高些,主要是指加工後的大米、麵粉等。之所以現在提倡多吃粗糧,主要是因為現代人細糧攝入過多,導致便祕、肥胖、三高等問題。但是,中老年人由於消化吸收能力減弱,細糧的攝入比重應比年輕人有所增加,所以將粗細糧比例調整為1:2或1:3。

為使粗糧中的營養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吃完粗糧後可以多喝點水,粗糧中的纖維素需要充足的水分做後盾,以保證腸道正常工作。中老年人吃粗糧最好“細作”,比如玉米磨成麵粉,做成玉米粥;做小米飯時,加一定比例的大米或紅小豆、綠小豆等。

3、葷食與素食:1:4

葷食指動物性食物,如:肉、禽、蛋、魚等,素食指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但不含主食。專家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125~225克動物性食物,應搭配400~800克植物性食物。這其中動物性食物按照畜禽肉類50~75克、魚蝦50~100克、蛋類25~50克搭配的。在肉類選擇上,儘量避免過多食用脂肪含量較高的畜肉;多選擇禽肉及魚蝦,這類肉肌纖維相對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能保護心臟,比較適合中老年人。

4、寒與暖:0:1

相比年輕人,中老年人的火力遠不夠壯,腰部、頸部、關節處大多怕冷,如果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更怕身體受涼導致的血管收縮。因此,除了炎熱夏季,在其他季節,老人都應以保暖為首要原則,“春捂秋凍”須改為“春捂秋也捂”。即冬春之交,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夏天最好不要讓室溫低於26攝氏度,午休也要蓋點東西;夏秋交替,可以早些加衣;冬天更要做好保暖工作,保證頭、頸、腰、膝不受涼。

抗寒鍛鍊有助增強抵抗力,但這主要是針對年輕人而言,中老年人不能貿然嘗試。“若想身體好,三分飢和寒”的說法,並不完全適合中老年人。

5、動與靜:3:1

中醫養生講究,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動靜結合才能達到陰陽平衡。中老年人鍛鍊應該動靜結合,每天分配的時間約為3:1。

動指運動,每天運動鍛鍊30~60分鐘,走路、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是最佳選擇,中老年人運動最重要是要把握度,鍛鍊時感覺不吃力,微微出汗即可。

靜指靜養,靜坐能放鬆神經,緩解壓力,每天閉目靜坐10~20分鐘最佳。此外,讀書看報、聊天下棋有健腦的作用,也屬於靜養的一種,但最好半小時就起來走動一下。

6、午休與夜睡:1:15

有人覺得,年紀越大覺越少,其實不對。睡眠是身體自我修復的最好時機,中老年人雖然不像年輕人消耗大,用腦多,但也需要每天7~8小時的睡眠時間。特別是睡眠品質下降的中老年人,更要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中老年人大多白天有時間、也有條件睡個午覺,但應控制午休不要睡得過多。以不超過半小時為限。

睡眠品質與睡眠數量(時間)相比,睡眠品質遠比睡眠數量重要,並不是睡的越久越有益,因此午休前的午飯不要吃得過多、過飽,晚上睡前溫水泡腳,聽聽舒緩音樂,還可以吃個香蕉,喝杯牛奶,都能有效提高睡眠品質。

#健康科普大賽# ##2019我的創作世界# #新作者扶植#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老年人耳朵保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