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諺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國南方地區人們對米的依賴,無異於北方人們對面的鐘愛,少吃一頓米飯總覺得肚子空空,可見米在我們一日三餐中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藥也,用充飢虛,即為食也。”粳米作為五穀之長,在調理人體脾胃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在古代醫家張仲景更是將ta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傷寒雜病論》中粳米被廣泛應用到30餘方中。那麼,深受醫家青睞的“粳米”到底為何物,ta又與我們的大米有何關聯?
粳米(Geng mi)
vs
秈米( Xian mi)
大米分為秈米、粳米和糯米三類,其中我們食用一般以前面兩者為主。《農書·卷二》中記載:“南方水稻,其名不一,大概為類有三:早熟而緊細者曰秈,晚熟而香潤者曰粳。”用粳稻穀加工而成的大米就是粳米。北方一般種植粳稻, 而南方同時種植秈稻和粳稻。以下我們來簡單區分下這兩種大米:
粳米:粘性較秈米強,較糯米弱,脹性小,米粒短而粗,出飯率較低,又分早、中、晚三收,入藥以“晚粳”、“陳粳”更佳,廣東常稱為“肥仔米”,煮的粥比較綿軟,常見的東北米、珍珠米、江蘇圓米都屬粳米。
秈米:粘性較弱,脹性大,米粒長而細。常見的有泰國香米、絲苗米、中國香米等。
粳米相對於秈米而言,因為粘性較大,煮米飯較不容易消化,常用作煮米粥,而秈米是炒飯的首選,柔韌而有香氣。用粳米煮米粥時,浮在表面上的濃稠液體(俗稱米湯、粥油),有“世間第一補”的美稱,滋養人體大有裨益,是治療虛證的食療佳品,最適宜病人、產婦、老人,因此養生一般選用粳米。
1
主治、功效
粳米,首載於西漢《名醫別錄》:“粳米,甘、平、無毒、歸脾胃經。”《神農本草經疏》指出:“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但粳米不僅僅是讓人充飢,它的藥用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查閱相關古書可知,粳米作用很多,包括治一切諸虛百損,補中益氣,強筋壯骨、養胃氣、長肌肉、溫中、生津、除煩、止洩瀉等,主要歸納為:補中益氣、止煩渴、止下利。現代研究也證實,粳米含有人體必需的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煙酸、維生素C及鈣、鐵等多種營養成分,是中醫臨床處方及體質虛弱和病後調理的多用之品。平常人用粳米養生,直接煮粥效果就很好,久病體虛或者產後體虛等人群可搭配一些補益的藥材同煮。
2
應用
(1)粳米粥:粳米30~60g。加水適量,煮成稀粥,早晨食。《本草綱目》引張耒《粥記》雲:“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脾胃消化能力薄弱的人最適宜吃。
(2)健脾粥:黨蔘(或西洋參)3g,山藥12g,陳皮3g,薏苡仁10g,芡實5g,粳米30g。能補養氣血,健脾益胃,養陰生津,適用於脾胃氣虛氣滯引起的脘腹脹滿、食少吐瀉者,久食可以延年益壽。
(3)山藥扁豆粳米粥:白扁豆15克,粳米、鮮山藥各30克,白糖適量。以上材料同煮,粥渣通吃。能補益脾胃,調中固腸,適用於脾胃氣虛引起的便溏,消瘦者。常食用可以抗病防病,延年益壽。
注意事項
1.粳米煮粥不宜加鹼,因為鹼能破壞粳米中的B族維生素,導致人體內B1缺乏,從而出現“腳氣病”。
2.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胃酸過多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3.陳粳米的使用不是越陳越好,以一年期陳米為好,二年以上的陳米則可能誘發疾病。
參考文獻:
【1】王禎.農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孫福成.論張仲景對粳米的臨床運用[J].中國實用醫藥, 2011, 6 (6) :228.
【3】孫守信, 郭躍峰.粳米考辨[J].新中醫, 2013, 45 (6) :180.
【4】陳今堯.“粳米”入藥宜用“晚陳糙米”芻議[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8, 27 (1) :8.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李詠梅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