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南懷瑾老師被人稱為國學大師易學大師,學問涵蓋儒、釋、道、醫卜天文、詩詞歌賦等。據他的朋友說,每天下午2點以後到晚上10點以前是他的工作時間,接待客人,處理事務;10點以後他開始讀書寫作,一直到凌晨7點才睡。生活忙碌而充實,身體卻少出現疲態,讓人不禁稱奇。如此健康的身心狀態和南懷瑾獨特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飲食上“微薄清淡” 南懷瑾的飲食比較有特點,用他的話說,叫作“微薄清淡”。何為“微薄”?南懷瑾的飯量很小,中午只吃少許自家廚房炒的、略放些鹽的花生米,晚餐一碗稀飯,碗很小而且盛不滿,稀飯通常是小米紅薯稀飯。有一次朋友送來幾個南瓜,他喝南瓜稀飯時,邊喝邊讚歎道:“這個稀飯不錯。”秋天涼了,南懷瑾便喝薏米小米稀飯了。南懷瑾曾在美國旅居3年,中午吃點麵包,晚上食麵一小碗,僅此而已。一次講座時,有人問:“飲食方面應該是餓了再吃,還是定時定量?”他答:“普通人覺得餓的時候,其實並沒有餓,胃裡的東西還多得很。因為普通人習慣把胃塞得太滿了,胃部稍稍空了一點,他們就覺得餓了。普通人平時吃三餐,半餐不吃。飲食之道就是牢記四個字,‘少吃多餐’。餓了就吃一點,量要少。” 何為“清淡”?南懷瑾是禪學大師,飲食上受佛教的影響,以素為主。晚餐最常用的是稀飯,有時用些小菜佐餐,如辣白菜、桂林豆腐乳、鎮江醬黃瓜以及湖南的釀豆腐和寧波的鹽水筍等。南懷瑾的學生和家人也會想法給他換換口味,一個學生給他帶來雲南的酸菜,晚餐就有酸菜湯上了桌。南懷瑾嚐了兩口,連聲讚道:“這個好。”他連吃了兩碗酸菜湯泡飯。南懷瑾是浙江人,卻喜歡北方的麵食。他在香港時,吃過一次白菜餡水餃,覺得很好吃,連吃了十幾個水餃。他的學生知道了後,也準備了一小盆素餡,包餃子給南懷瑾吃。饅頭、花捲、烙餅等麵食,他也都愛吃。他的學生時常給他帶些臺北的饅頭和豆沙包,饅頭雪白松軟,豆沙細綿香甜,有時晚餐就吃上一個饅頭或一個豆沙包。 當然,南懷瑾也不是完全吃齋的。用他的話說,“所謂的吃齋、吃素,真正的意義卻是齋心、素心的意思,就是隨順果腹,好比你雖然不吃葷腥,但挑三揀四,如喜歡豆腐,討厭玉米,就算不上吃素。”因為南懷瑾沒有出家,所以還是會吃葷的,只是比較少而已。

、 堅持睡“子午覺” 南懷瑾每天只睡兩個時辰(即4小時)。令人詫異的是,他非但沒出現“睡眠虧空”,反而神康體泰。仔細推敲,原來南懷瑾睡覺的兩個時辰並非隨隨便便,而是有著嚴格的要求:子時(23時~1時)和午時(11時~13時)。他健康的奧妙全在堅持這“子午覺”。 “根據我的體驗、觀察,一個人真正睡著最多隻有兩個鐘頭,其餘都浪費時間。沒有哪個人不做夢,至於醒來覺得自己沒有做夢,那是因為他忘記了。通常一個人睡兩個鐘頭就夠了,為什麼有人要睡七八個鐘頭?那是你賴床的習慣養成的,並非我們需要那麼久的睡眠時間,尤其打坐練功的人曉得,正午只要閉眼真正睡著三分鐘,等於睡兩個鐘頭。夜晚則要在正子時睡著,五分鐘等於六個鐘頭。這與宇宙法則、地球法則、易經陰陽的道理有關係,而且你會感覺到,心臟下面有一股力量降下來,與丹田的力量融合,所謂‘水火既濟’,這樣睡眠就夠了。所以,失眠或在夜裡熬夜的人,正子時的時刻,哪怕二十分鐘也一定要睡,睡不著也要訓練自己睡著。如果正子時不睡,到了天快亮五六點鐘時,你又困得想睡,這時如果一睡,一天都會昏頭。”南懷瑾頗有見解地說。如果真睡不著,南懷瑾還總結了他常用的三種睡眠法: 1.睡覺前簡單壓腿,然後在床上自然盤坐,兩手重疊放於腿上,自然呼吸,感覺全身毛孔隨呼吸一張一合,若能流淚打哈欠效果最佳,到了想睡覺時倒下便睡。 2.仰臥,自然呼吸,感覺呼吸像春風,先融化大腳趾,然後是其他腳趾,接著腳、小腿、大腿逐漸融化。如還未睡著,再從頭做。 3.入睡快的人可右側臥,右手掌託右耳。右掌心為火,耳為水,二者形成水火既濟,在人體中形成心腎相交。久之,養心滋腎。

、不能忽視自己內心的“寧靜” 南懷瑾養生很重視一個“靜”字,他說:“世界上的人們拼命消耗能源和資源,拼命追求享受,等於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長壽,必須要學會‘靜’。” 他用道家老子的話告訴我們修養方法:“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意思就是把自己的身體活動的功能寧靜下來,完全恢復到嬰兒的狀態,腦筋是清楚的,是快樂的。 以前的宗教,人跪在那裡禱告一下,或者坐在那裡,心裡寧靜一會兒,煩惱就解除了。再譬如人生病了,必須要去醫院。不是醫院的醫生用藥物把你治好,而是靠你自己休息過來的,藥物只是一種幫助。這些道理,都說明靜態的重要。 “真的靜態,是身心徹底寧靜下來,沒有思想,但不是睡眠。身體絕對健康,才達得到這種程度。當你想靜下來卻覺得思想很亂,尤其是年紀大的人就要注意,你可能已經進入病態的狀況了。”對此,南懷瑾特別提醒老人們不能忽視自己內心的“寧靜”狀態。 為了更好的進入“寧靜”狀態,南懷瑾選擇打坐。打坐是口頭稱謂,實際叫坐禪,也叫正思維修,還有行禪、住禪、臥禪等稱謂。不過他並不拘泥於照釋迦牟尼佛一樣盤腿打坐,而是隨意的打坐:“打坐只是個形式,而真正的在於內心,譬如一杯水,亂攪動的時候,是看不清楚的,沉澱下來就能看透了。”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能夠以“寧靜”的心來面對一切,遵循內在規律而不動搖,這就是南懷瑾健康長壽的一大智慧。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你是否也曾被這些謠言所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