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一年四季,患者的心裡總有一個執念“進補”。彷彿患病的人總是虛弱的,急需補藥的。管他是糖尿病還是脂肪肝,痛風還是高血壓。

進補幾乎是人類的本能,或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還是停留在那個資源匱乏的時代,大腦只要搜尋到能量就會迫切地發出“獲取”和“儲存”的訊號。

從鹿茸到野山參,從海蔘到蟲草,甚至不停地有病人問我,能不能吃三七粉?

許多其實有特定功效的中藥材,早已登堂入室,成了市場上的“饋贈佳品”。曾遇一患者,取藥後折回三次,問了不下十種各類中藥材和保健品,只想知道,吃了到底能不能延年益壽。

慢慢富足的資源加上老齡化的社會就這樣促使進補的觀念深入人心。

然而,每個人的先天稟賦和後天環境都大不相同,怎麼能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人的問題?習慣於簡化問題來提高處理問題的速度是進化的結果,但反面卻是讓人太容易入歧途。

傳統中醫就認為,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就不適宜服用肉湯進補,而應該以米湯之類調養脾胃,助人體自身脾胃功能慢慢恢復,藥物才能更好地被吸收和利用。

哪怕是人人都認為有進補功效的“膏方”,也不完全以補為主。在服用膏滋類藥物之前,如果你的消化功能不是特別好,經常發生便溏,或者便祕,經常乏力,胃口不好,那麼請不要著急進補,而是請先調理腸胃的功能,服用一些“開路方”。

什麼是“開路方”,顧名思義,為膏方開道路的方子。為什麼要開道路?因為人體也需要斷舍離,一味進補反而會起到損害人體各項機能的反作用。

因此,開路方要麼主要是一些以“通”和“消”為目的的藥物。幫助人體減輕負擔;要麼是一些“健運脾胃”的藥物,啟用身體,主動排出不需要的負擔。

有補有消,有進有退,有升有降,維持平衡和諧才能維護好健康的體內環境。

養生的本質並不在一味地補,而是調。使體內的各個器官可以做好各自的本職工作,和平共處,互為補充,共同發揮作用才能達到目的。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中醫教你養肝祛斑,做好3件事,補血養肝,面部乾淨無色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