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昨天寫了一條古代名醫多長壽的文章,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他們的評論都是很用心的,就是有些沒有用對地方。今天在正式發一文,說說我歸納的古代名醫練成的要素,供當今的中醫學子參考。

現在有些不喜歡中醫的人,以為他們學了一點物理化學、生理病理,就認為這些知識是他們的了,大有佔山為王的心態,中醫不能用了。其實,您說了再多沒有用,想用的中醫會用的很好,不用的中醫,您不說他也不會用。

大醫需要博學,才能厚德濟民

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有人還想讓中醫回到唐宋,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智力不足,21世紀的中醫師怎麼可能回到唐宋,回到清代也不行呀,學識和技術不分中西,也不分內外,為中醫所用。這種思潮不扭轉,中醫難以進步,更不要說發展了。給病人最需要的有利的治療是一個新時代中醫的追求和目標。古代醫生不少,能成為名醫的並不多,總結一下古代名醫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幾點:

一是要長壽,最少要年過六旬

沒有長時間的積累,人民尚不能體會到它診病的效果,也就是說要給足夠多的人診好病,不像現在名醫可以評選拉票,所以活的足夠長比短期看病人多的社會價值更大。古代傳下來認可的名醫沒有40歲以下的,我昨天整理的一些都在60歲以上,一些戰亂時代的醫家活了七八十歲,所以成了名醫,而他們能夠長壽與他們學醫過程中的養生水平高是有關係的。

二是要能識文斷字,會寫書

能看懂書而且會寫書。看書是為了提高自己,寫書是為了幫助他人。小時候,我在農村,有個識文斷字的先生,會給人瞧病,家嚴說他看病的方式是先問症狀,然後回家查書開方,有時候效果不錯,給鄉鄰看病後,病人會送上一斤豬肉。他家那本書祕不示人。等我上中醫學院畢業工作好幾年,他因為冠心病需要我看診,才給我看他家祖上傳下來的書,就是吳謙編寫的《醫宗金鑑》。

業之大成在於精進,精進需要有文化

三是要會看病,會看真正的病

古人生活條件差,“無病呻吟“的病人也有,但是大多數是真的有病,而且往往是重病急症。比如婦女血崩,傳染的疾病神昏譫語,脫症的奄奄一息。不看好幾個,大概沒有人找他看病。看每個古代名醫,他的著作裡不記載幾個這樣的案例,張仲景,葉天士,吳塘等是治療傳染病這樣的疾病的大家,許叔微,張子和,劉河間也都是治療重病的高手。

所以,現在說中醫長於治未病我覺得降低了中醫的地位,中醫定位錯誤。

我現在看病,治療方法用中醫中藥,療效用疾病標準,比如治療心律失常_室性早搏,除了症狀緩解外,早搏必須減少,動脈下狹窄的病人要看血流恢復多少,僅僅追求症狀緩解只能說促進了側支迴圈的形成,也有意義,但是不如動脈硬化狹窄程度減輕意義大。高血壓也是以降壓為主要目標。達不到這些,療效至多算中下等。

四是要與時俱進,不是固步自封

古代名醫不但要拜師,向前輩學習,同輩之間互相學習的案例很多。清代葉天士,薛生白是同時代的人,剛開始互相看不起,葉天士的書房叫做踏雪齋,薛生白的書房叫做掃葉莊。後來也是盡釋前疑,互相學習,成為好友。這樣的案例非常多,相反,互相攻訐,文人相輕的人還沒幾個能成名醫。名醫之所以成為名醫,除了學習以外,他們從來都要有一個OPEN MIND ,外來的、前人的、同輩的新見識都虛心學習,包括醫學和藥學知識。因為不這樣做,診病水平如何提高,看病不行,混不來飯吃。

個別自學成為名醫古今都有,那他們也是廣聞博見,博覽群書,有很好文字功夫,絕頂聰明的人,很多是考舉人、進士的人,那些人都是現在清華北大生源的智力。

#中醫來了#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番茄放冰箱會變成“毒蔬菜”?營養師告知:3種蔬菜確實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