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精要
青少年自殘自殺、更年期婦女焦慮情緒、老年患者服用精神類藥物日益常見,臨床診療應規範化,並對患者進行正確引導。
門診中遇到的自殘傾向青少年日漸增加,與網路的發達密不可分。臨床上若遇到這樣的患者,首先應判斷他/她是否有抑鬱症、躁狂症等精神類疾病。一旦確診則應決定使用藥物治療方案,以及解決患者情緒問題。
此外,更重要的是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對患者的家庭、學習、心理問題進行多方面積極綜合關注,這也是國內外均在不斷學習深化的問題。同時,如何做好立體的評估干預,也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情緒問題的攻擊與易激惹需要進行區分。一般認為攻擊是一個人攻擊另一個人,後者不願接受這種行為;激惹則更加廣泛,包括焦慮不安,惶恐,驚恐,暴躁不安,再到攻擊,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攻擊可以認為是激惹的特殊表現,是更嚴重的問題。
焦慮情緒是更年期婦女的常見問題,臨床要注意避免過度診斷。部分更年期婦女由於過度關注,易將一些輕微症狀,甚至不符合診斷標準的情況過度誇大。
另外部分患者會選擇就診於心理科或者精神科以外的其他科室,診斷準確率無法得到保障,因此需要加強醫務人員培訓,加強科室間、綜合醫院之間的交流,使診斷更加一致,準確率更高,避免過度診斷。
此外需要注意正確引導,近年精神科疾病在媒體上的宣傳逐漸增加,但以負面訊息居多,這易讓大眾對精神疾病患者產生誤解。
因此希望媒體能夠對精神類疾病做出正確引導和科普宣教,讓更多人真正認識精神疾病,明白並非情緒不佳就是抑鬱症,而是意識到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應去專業的機構積極的接受診斷和治療,使精神疾病患者的診療管理更有保障。
因老年患者常同時合併患有其他疾病,所以臨床上許多老年患者在服用由非精神科醫師開具的精神類藥物。
事實上,不論是哪一類群體,也不僅僅是精神科,臨床治療中的藥物治療方案都應規範化。專科專藥是理想情況,但在綜合醫院,許多老年或其他以軀體症狀為主的患者就診於其他各個不同科室。
如果其他科室醫生需要開精神科藥物,則應透過醫學指南、專家共識經驗分享等提高認識,盡力加強藥物規範化。
此外,提高醫護人員對精神疾病的識別率和診療率十分重要,如果確實處理能力不足,建議轉診至精神科進行規範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