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現代研究表明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並且怎麼走,走多久都需要因人而異,有些人認為走的越久越好,其實反而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達不到養生目的,反而還可能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的健康與否與脾胃運化功能息息相關,飯後百步走,有助於脾胃消化食物,古代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平日點心飯後,出門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後,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
現代研究認為:飯後人體的胃處於飽食狀態,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消化食物,如果飯後立即出去散步,甚至進行劇烈活動,就會讓大量的血液集中在運動系統,阻礙胃的消化功能,並容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以下人群:1、消化不好的老年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本來就比較差,如果在包餐之後百步走,胃腸供血就會減少,不利於胃腸道的蠕動,反而會加重消化不良。2、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尤其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症的老年人,科學研究證明,在餐後的60分鐘,人體血壓會下降,而心率會上升15次/分鐘。有些人進行中度或大量運動後,會增加心臟負荷,使心、腦供血不足,容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頭昏、眼花、乏力、肢麻,甚至還可能突然昏厥、摔倒。3、胃病患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飯後散步,胃腸震動,食物對胃壁產生刺激,加重胃黏膜病變,造成潰瘍面難以癒合。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的病人;散步時,由於重力的作用,還可加重胃下垂。
所以,飯後走也要因人而異,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合理健康的方式,切不可追求運動強度和效果,並不是運動強度越大越利於消化;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長時間伏案工作,運動量少的人的人,飯後散步20-30分鐘,能有效的促進胃腸蠕動、消化液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建議大家在吃完飯後,應該先在家裡小範圍小幅度的活動半小時左右再出門,散步的時候需要注意“食飽不得急行”,飯後不宜快步行走,而是緩行,不宜緩行者也可擺擺手足。另外,冬季氣溫較低,室內外溫差較大,冬季散步時還要注意做好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