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癌症爆發率逐漸走高,高額的醫療費沒辦法承擔,老百姓真心是病不起。尤其是進入中老年期的朋友們,談病色變,心理壓力非常大。所以,近些年,各種關於養生的科普、保健品宣傳,鋪天蓋地,大家也都在特別關注。
可是,我們很多人以為的一些養“生”,其實是在養“死”。
一、資訊碎片化,容易斷章取義。
例如大叔們聽說枸杞補腎,一夜間全民保溫杯裡泡枸杞。可是有些人的保溫杯品質不過關,重金屬超標,泡得越好喝得越多,有害物質順便吸收更多;大多數人的保溫杯還是可靠的,可是泡的枸杞水也不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合適的:喝太多易上火、感冒期間也不能喝。所以,不能只是聽取好處的一面,而忽略全面化的適應性。
二、聽信偏方,被誤導。
有很多所謂的民間偏方在網上流傳。一方面是中華中醫藥文化的薰陶、另一方面則可能是病急亂投醫的迫切心理,導致網路上及各種不正規營利性渠道的偏方盛行,而我們卻上當了。
我去年夏天親身經歷過一次:這幾年“溼氣’這個詞語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各種身體亞健康、甚至對容貌的影響,都跟溼氣給掛上鉤了。身體倦怠、頭髮容易出油、腹部長贅肉、臉上毛孔粗大膚色不勻等,原來都是溼氣惹的禍,你瞬間恍然大悟,再加上有圖有真相,誰誰誰沒吃之前什麼狀況,吃了之後多在改變。果然把你的心給打動了,他們告訴你幫你把溼氣給除了,立馬身輕如燕、頭髮蓬鬆、面板細嫩......我被腦補的畫面給催眠了。於是就花了三百多塊錢,網購了三盒“藥”,吃完第一盒 ,症狀沒有什麼改變,接著吃第二盒,發現月經不來了。猜想是懷孕了嗎?就沒再吃第三盒,過程中身體不舒服、小腹墜漲疼痛,等到兩個月左右去醫院檢查,閉經了。回想月經週期一直是準時的,唯一就是吃過來歷不明的去溼藥。剩下的一盒到現在還放在家裡的抽屜裡,作為經驗教訓的紀念。
還有曾經的張悟本大師的綠豆治療近視,害得我家嫂子那年冬天吃了一個多月的綠豆,視力並沒有恢復。如此之類等等,總結下來,這些偏方沒有系統的科學根據和臨床驗證,甚至生產過程監管把控不嚴格,輕度的、攝入量少的,對身體危害尚在可控範圍之內,嚴重的就可能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傷。
三、被市場概念化營銷洗腦。
舉例前幾年火爆的酸性概念。有一個說法:酸性體質更容易得癌症(這個出處是否具備權威性我個人未作考證),結果因為人們對於癌症的談虎色變,火速席捲了一批排酸的產品潮:排酸的口服劑、酸鹼飲水機,美容院裡、養生館裡都在銷售,很多家庭花了大幾千塊上萬塊安裝了飲水機。結果呢?排酸顯然是沒有根據的,長期飲用加工過濾的水,反而容易引起微量元素的缺乏。
四、聽信部分專家的部分言論。
印象深刻的是“蕨菜”,十幾年前父親胃不好,家鄉是有蕨菜的,在某本書上看到說是可以抗癌,於是連續好幾年春季,會特意上山去採摘。又過了幾年,出來一個蕨菜可致癌的理論,我家先生就不能吃。今天治癌明天致癌,到底該聽誰的?怎麼聽?
為什麼會被誤導?會上當呢,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有鉤子,所以才被鉤住了。
因為我們對健康如此渴求、對疾病特別懼怕,所以我們平常的生活中,無意識裡過度防範得病時,卻無形中在吸引疾病:
一、過度防範裡的不合理信念。
例如早年生活物資匱乏,很多長輩們都捱過餓,後來在生活條件改善後,就覺得曾經稀缺的肉類是好東西得多吃一點;再比如說養孩子,特別是嬰兒期,怕凍著就穿得很厚、怕餓著就喂得很多,殊不知這些恰恰是大忌,不合理的。
再比如說,對於細菌問題。有些有潔癖的朋友,可能就會神經過度緊張,追求幾乎無菌的環境,反過來降低了自身的免疫力。
二、從吸引力法則來講,不斷強化的負面信念,反而更容易實現。
我們要的其實是健康,可是由於思維模式的慣性,很多人的腦海的念頭卻變成了:千萬別得病。那麼,從某種層面講,病這個信念就根植於大腦信念中了。
另外一個極端就是疑病症,原本沒有明顯病症,但由於心理因素,已經困擾到正常生活,甚至最後真的會出現一些問題。
所以,真相是,要想養生,還真得從養“心”開始。
不焦慮、不盲從、保持樂觀心態、科學調養、合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處理好身邊的關係 活在當下.......做好這些,健康快樂就會伴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