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1段影片,裡面的主人說,因為供應暫時中斷,他把自己花2000元買回、每天喂蝦仁的觀賞魚清蒸後,變成了珍貴的能量 。那情形,令人感慨,誰也說不清楚,想吃啥就有啥的日子,會不會永遠存在。不過,知識儲備總會派上用場。咱們現在就來設想,自己一直活在為挑食而犯愁的時代吧。那麼,為了健康,應該選肉,還是選主食呢?
普通百姓,往往會將高脂肪食物與熱量攝入過多等同看待,同時,還會認為,碳水化合物,必將引起血糖波動。因此,為健康而管嘴,會陷入沒東西可吃的境地,而低脂及低碳水食物,常常被認為是健康的。但是,這樣的認知,同樣會帶來選擇困難,是選肉,還是選主食呢?最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透過1項高度對照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低脂與低碳水,具有類似的效果,可以隨便選擇其中之一。這項研究的論文,發表在最新1期的《自然》雜誌《醫學》分冊。
這項研究,選擇了沒有糖尿病的成年人進行觀察。參與者先接受2周的植物性或動物性低碳水飲食,然後,再進行2周的交替飲食。低脂飲食,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脂肪含量很高。食物都採用最低限度的加工,並且含有等量的非澱粉類蔬菜,此外,還提供零食,而且不限量。這樣的吃法,會產生什麼效果呢?往下看。
這項研究的對照設計,非常細緻。2種飲食中的蛋白質含量,均為14%;但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提供的熱量,是低脂飲食的2倍;植物性低脂肪飲食,含有10.3%的脂肪和75.2%的碳水化合物;動物性低碳水飲食,含有10%的碳水化合物及75.8%的脂肪。結果表明,參與者都減輕了體重;但是,低脂飲食帶來了更明顯的體脂下降;2種飲食,在飽腹感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只是低脂飲食比低碳水飲食的熱量攝入少了550到700卡路里。
研究者認為,植物性低脂飲食,有助於抑制食慾;動物性低碳水飲食,有益於維持胰島素及血糖水平;導致過度飲食及體重增加的關鍵因素,可能是超加工食物。就是說,食材及處理方法更值得關注。不過,這項研究是在嚴格控制膳食品種的情況下進行的,或許較難在日常生活中重複。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有助於改善血糖水平,但是,咱們同胞的飲食習慣,是以穀類食物為主食,過分限制主食攝入量,控制碳水化合物,則可能帶來低血糖風險。特別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如果不能較為精確地把握降糖藥與主食攝入的平衡,可能帶來更多健康問題。臨床觀察結果認為,每10到`15克碳水化合物,需要使用1個單位的胰島素,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需要患者透過實踐和摸索,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和用藥方案。
碳水化合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稱為血糖應答,應該充分考慮血糖生成指數GI以及血糖負荷GL的效應。低GI的食物,碳水化合物吸收較慢,能量逐漸吸收,升高血糖的效應較低。此外,抗性澱粉、澱粉糊化程度、水溶性膳食纖維、進食速度、消化功能等都會對GI產生影響。因此,營養專家建議 ,健康飲食的策略應該是減少脂肪攝入,控制食用油、肥肉、全脂奶製品、堅果等攝入量;同時,還要控制穀物、大米、澱粉類蔬菜、豆類蔬菜等易消化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此外,要減少新增糖、精製麵粉、反式脂肪的攝入。總之,健康飲食要從細微之處入手,弄清原理,才能在面對肉或主食的時候,做出從容和科學的選擇。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慢性病那些事##健康科普排位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