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推拿之術最在乎實用功效,而決定推拿療效主要在於手法的性質,而論性質當以補瀉為先,《黃帝內經》雲:“補瀉反,病益篤”,足見其重要性。只有定義了推拿的補瀉,才能以中醫辨證為依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針刺和推拿都屬於中醫外治法的範疇,都強調手法的重要性,而補瀉又是手法的核心所在。

同理比較,推拿同時具備外界刺激因素和與針刺相同的受術生理結構。如果將推拿手法包括形式、刺激量、速度等因素比作治病的活性物質,那麼受術人體的腧穴、以及腧穴下結構就是受體。不同的活性物質對機體產生具有差異性的生物學效應,而即使同一物質作用於不同的受體也會產生獨特的作用,但效應總體上仍偏於“補”。

推拿補瀉的影響因素

1.力度

從手法的刺激性質角度,對某一臟腑來說,一般情況下作用時間較長的弱刺激能興奮生理功能,謂之補;強刺激會抑制生理功能,謂之瀉。舉例來說,胃酸分泌過多是一種過度的生理表現,這時予以強刺激手法可抑制胃酸分泌。

推拿手法力度,即刺激量的大小是推拿補瀉的實質內容。

補與瀉,是反應手法刺激量的矛盾統一體,它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同的手法刺激量可以引起不同的反應;而不同的機體機能狀態和病症,對相同的手法刺激量又可以產生不同的反應。

手法刺激量的大小是對患者而言的,所以患者對推拿手法的反應敏感度,才是決定手法刺激量大小的基本因素。在施行推拿手法補瀉時,必須針對機體對推拿手法反應性的不同,靈活地掌握手法補瀉的刺激量,而決不能脫離具體患者,僅憑操作者所用的手法機械地操作,主觀認為已經達到了所要求的補瀉作用。

如輕柔緩和的手法對體質虛弱的患者可以是重刺激的手法,而強重深沉的手法對於身體強壯的急性病症可以是輕刺激。

2.取穴

正如前面提到的穴位相當於具有特異性的“受體”,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偏性。

如足三裡、關元皆為補虛強壯要穴,當施術時可以理解為產生了“補”的效應。而風池、風府、大椎、曲池、十二井穴等,一般都有“瀉”的作用。比如補脾胃,當取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足三裡等用一指禪推法、摩法、揉法,取脾俞、胃俞用按法等。

受術部位或穴位的特異性是影響推拿補瀉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推拿辨證選穴尤其要注意病變部位與體表的聯絡,結合經絡和神經節段理論,提高用穴的針對性。同樣的推拿手法作用於不同的穴位或部位,補瀉作用也就不同。

經絡具有執行氣血、溝通表裡內外的作用,是聯絡臟腑組織器官的紐帶。正確應用經絡理論,可大大提高推拿療效。

穴位是機體在體表的反應點,具有從內向外反映病痛和從外向內傳遞刺激訊號的雙向作用。不同的穴位,其作用多不同。而一個穴位治療不同的疾病,所產生的治療作用也可能不一樣。例如,足三裡在腸胃功能亢進時,具有抑制作用;反之,則具有興奮作用。

因此在治療臟腑病證時,選擇穴位要特別注意穴位的效能。

推拿臨床常選用一些特定穴,如五輸穴、原絡穴、郄穴、俞募穴、八會穴及八脈交會穴,這些穴位具有特殊的功效,配以適當的手法,從而對臟腑起到補虛瀉實的作用。

人體經脈的長度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足經長於手經,陽經長於陰經。故推拿足經、陽經時,手法宜重些,而對於陰經、手經,手法應輕些,這樣才能補瀉得宜。

3. 方向

從經絡循行角度,順經為補,逆經為瀉;從旋轉的方向角度,這裡依據《臟腑圖點穴法》,穴位上以右旋為補,左旋為瀉;如摩腹法以順時針(結腸走向)為瀉以順腸通便,反之為補可澀腸止瀉。

經絡理論中,十四經脈的循行均有明確的方向性。針刺方法的補瀉強調“迎隨”補瀉,即“迎而奪之,隨而濟之”,針刺時針尖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為瀉,順著其循行方向為補。

推拿手法中不乏有類似的情況,如推拿手法中的推法,順著經脈循行方向施術,以助經氣流通,有“隨”補之效;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施術,以阻止邪氣深人,有“迎”瀉之效……。所以,手法在“助經脈氣血流通的補”和“迎奪邪氣的瀉”上,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關於手法方向與補瀉的關係,文獻記載主要集中在小兒推拿中。《小兒按摩經》說:“掐脾土,左轉為補,直推為瀉”。《小兒推拿廣意》記載:“運兒太陽,往耳轉為瀉,眼轉為補是也”。

目前中國小兒推拿有兩大流派影響較大,即以上海、湖南為代表的採用“旋推為補,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的補瀉方法,以山東為代表的,主張“向心推為補,離心推為瀉,來回推為清(平補平瀉)的補瀉法。

4. 速度

在推拿補瀉中,一定的速度是使施術部位得氣、產生熱量、發生傳遞並維持其效果的基本條件,也是手法作用於機體,產生機體反應,以達到調整機體陰陽、補虛瀉實的基本條件,其中又以保持一定速度的節律性(即保持節律性刺激)的施術效果為好。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怎麼泡腳都是冷,如何破?丨團團健康小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