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到1980年,美國成年人的肥胖比例為15%。目前,這一比例已上升至40%,並有33%的人體重超標。體重過高往往與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及如高血壓發病率呈正相關,甚至老年痴呆症也可能部分歸因於肥胖和缺乏運動。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生物學教授Ali Güler說:“在過去50的年中,美國等很多國家的飲食發生了巨大變化,高糖、高碳水和高熱量食物成為餐桌常客。”
Güler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證實了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愉悅中樞和大腦中調節日節律的生物鐘相關聯,而能帶來愉悅感的高熱量食品打亂了正常的飲食規律,從而導致過量攝入。
研究人員以小鼠為研究模型,給其全天候提供高脂肪飲食,結果表明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刻吃零食都可能導致肥胖及與健康相關的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保持正常飲食和日常活動的小鼠維持著適當的體重。然而,那些隨時被喂以富含脂肪和糖分的高熱量食物的小鼠則會變得肥胖。此外,多巴胺訊號被打亂的基因“敲除”小鼠,它們無法感知高脂食物帶來的快感,即使有全天的高熱量飼料,它們也保持了規律的飲食和正常的體型。
Güler說:“我們已經證明,大腦中的多巴胺訊號控制著生理節律,使人們在兩餐之間和閒暇時間消耗高能量食物。此外,若小鼠在兩餐之間或正常休息時間進食高脂肪食物,過剩的熱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最終可能導致肥胖及糖尿病。”
談到現代人類的飲食,Güler說:“一塊巧克力蛋糕或超大杯的蘇打水就等於一頓飯的熱量。因此人們很容易攝入過多的熱量,進而導致體重超標。半數疾病都因肥胖而惡化,從而需要更多的醫療保健,更高的醫療保健費用。”
經過幾千年的進化,狩獵時期的生存壓力使人類本能地會盡可能多的攝入食物。“現在,這樣的生存壓力已不復存在。”Güler說,“但我們的身體仍想盡可能多地吸收能量、儲存脂肪。人類現在的食物已經非常豐富,我們不必再為下一頓飯何時到來而擔心。鮮美的高熱量食物很容易使人攝入過量。久而久之,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損害。”
此外,在電力社會出現之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彼時,人類的活動節律與晝夜同步。而現在,我們不分晝夜地工作、玩耍、聯絡、吃飯,固有的生物鐘已變得紊亂。
Güler說:“這種通宵達旦狂歡、隨心所欲吃飯的生活方式改變了飲食模式,影響了身體利用能量的方式。並且,這樣的生活方式還會改變新陳代謝,導致肥胖,從而引起疾病。什麼時候吃與吃多少同樣重要,兩餐之間或閒暇時間攝入的卡路里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這是導致健康狀況不佳的原因。”
編譯:燈絲 審稿:阿淼 責編:雷鑫宇
期刊編號:0960-9822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1/uov-sfd010220.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