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見過這樣的事情:有時候,兩個人吃了同樣的東西,一個人沒事,而另一個人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體質、年齡、性別等不同,所以對同一個事情會有不同的反應。而這就要求我們在養生的過程中,應當以辯證思想為指導,因人施養,這其實也是《黃帝內經》所主張的。因人施養,主要就是按照人的年齡和體質進行護理、保健。
1.按照年齡不同採用不同的保健
人之生命,本源於先天精氣,它制約著機體臟腑、經脈、氣血的盛衰變化,從而使人的生命活動表現出由幼稚到成熟、由盛壯到衰竭的生長壯老的過程。對此,《黃帝內經·靈樞·天年》中以百歲為期,以十歲為一階段,詳細論述了各段的表現及生理特點。
原文是:“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面板枯;八十歲,肺氣衰,魂魄離散,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由此可見,生命過程的各個階段均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養生要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因年齡不同而選擇適宜各個年齡階段的養生方法,這樣才能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兒童生長髮育迅速,但同時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抗病能力低下。心理髮育也未臻完善,易受驚嚇致病,情志不穩,可塑性大,易於接受各方面的影響和教育。因此,這一時期養生的特點是養教並重,以保養元真,教子成才為目標。除了合理餵養,注意寒溫調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還要重視早期教育,促進孩子智力發展。
處在青春發育期的人,這時候機體精氣充實,氣血調和。隨著生理方面的迅速發育,心理行為也出現了許多變化。此時期的養生保健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身體素質,進行全面合理的飲食調攝,滿足青少年生長髮育迅速,代謝旺盛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培養他們有健康的心理。
家長和教師要以身作則,給青少年以良好影響,同時又要尊重他們獨立意向的發展和自尊心,採用說服教育、積極誘導的方法,與他們交友談心,關心他們的學習與生活。
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這時候的養生保健至關重要。如果調理得當,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可望延年益壽。
中年是承上啟下的關鍵,肩負社會、家庭的重擔,加上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易使思想情緒陷入抑鬱、焦慮、緊張的狀態,長此以往,必然耗傷精氣,損害心神,引起早衰多病。此時就要求中年人靜神少慮,精神暢達樂觀,不要為瑣事過分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同時要注意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善於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節制房事,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人到老年,臟腑、氣血、精神等生理機能自然衰退,機體調控陰陽協和的穩定性降低。再加上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的改變,退休和體弱多病勢必限制老人的社會活動。狹小的生活圈子帶來心理上的變化,常產生孤獨垂暮、憂鬱多疑、煩躁易怒等心理狀態,其適應環境及自我調控能力低下,若遇不良環境等刺激因素,易於誘發多種疾病,較難恢復。
老年人養生保健時應注意這些特點,做到知足謙和,老而不怠,樹立樂觀主義精神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鍛鍊,分散注意力,促進氣血執行。
審慎飲食起居,老年人食宜多樣,食宜清淡,食宜少緩,食宜溫熱熟軟,謹慎調攝生活起居,防止外邪侵襲。同時還要合理用藥,藥宜平和,藥量宜小,多服丸散膏丹,少用湯藥,只有這樣,方能收到補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2.按照體質不同採用不同的保健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中有“陰陽勻平……命曰平人”。《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陰平陽祕,精神乃治”。但是機體的精氣陰陽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總是處於動態的消長變化之中,使正常體質出現偏陰或偏陽的狀態。
因此人的正常體質大致可分為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和偏陰質三種類型。正是由於個體體質的差異,所以養生也必須根據不同的體質特點,採用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糾正其體質之偏,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陰陽平和質的人
特徵表現為:身體強壯,胖瘦適度;面色與膚色雖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潤含蓄;食量適中,二便通調;舌紅潤;目光有神,性格開朗、隨和;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應靈活,思維敏捷,工作潛力大;自身調節和對外適應能力強。具有這種體質特徵的人,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
只要各種養生方法調養得宜,沒有不良生活習慣和嗜好,不受暴力外傷,其體質不易改變,容易獲得長壽。
偏陰質人的體質
特徵為:形體適中或偏胖,但較弱,容易疲勞;
面色偏白而欠華;食量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
平時畏寒喜熱,或體溫偏低;脣舌偏白偏淡;
性格內向,喜靜少動,或膽小易驚;精力偏弱,動作遲緩,反應較慢,性慾偏弱。
具有這種體質特徵的人,對寒、溼之邪的易感性較強,受邪發病後多表現為寒證、虛證;表證不發熱或發熱不高,並易傳裡或直中內臟;冬天易生凍瘡;內傷雜病多見陰盛、陽虛之證;容易發生溼滯、水腫、痰飲、瘀血等病症。
由於本類體質者陽氣偏弱,長期發展,易致陽氣不足,臟腑機能偏衰,水溼內生,從而形成臨床常見的陽虛、痰溼、痰飲等病理性體質。所以此類體質的人在精神調養上,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感情,消除或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保持樂觀豁達的心境。“動則生陽”,平時加強體育鍛煉並長期堅持,注意“避寒就溫”,培補陽氣。可多食羊肉、狗肉等壯陽之品,或選用鹿茸、蛤蚧、冬蟲夏草等補陽祛寒、溫養肝腎的藥品調養。
偏陽質人的體質
特徵為:形體適中或偏瘦,但較結實;
面色多略偏紅或微蒼黑,或呈油性面板;
食量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大便易乾燥,小便易黃赤;
平時畏熱喜冷,或體溫略偏高,動則易出汗,喜飲水;
脣、舌偏紅,苔薄易黃;
性格外向,喜動好強,易急躁,自制力較差;
精力旺盛,動作敏捷,反應靈敏,性慾較強。
這種體質的人,對風、暑、熱的易感性較強,受邪發病後多表現為熱證、實證,並易化燥傷陰;面板易生癤瘡;內傷雜病多見火旺、陽亢或兼陰虛之證;易發生眩暈、頭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症。
由於此類體質的人陽氣偏亢,多動少靜,故日久必有耗陰之勢。若調養不當,操勞過度,思慮不節,縱慾失精,嗜食菸酒、辛辣,則必將加速陰傷,發展演化為臨床常見的陽亢、陰虛、痰火等病理性體質。
所以此類體質的人在精神調養上,一定要遵循《黃帝內經》裡所說的“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養生之道,平日要有意識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剋制情感上的衝動,自覺地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
飲食起居方面,應注意避暑,保持居室環境安靜,飲食宜清淡,多食西瓜、苦瓜等清涼之品,忌食辣椒、姜、蔥等辛辣燥烈食物,少食羊肉、牛肉等溫陽食物。此外,要積極參加鍛鍊,比如跑步、游泳等,以散發多餘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