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患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壓的人,在看病的時候 ,大夫會要求留取24小時的尿液,檢測微量白蛋白。不懂相關常識的人,會感覺困惑或煩躁,心中暗想,只是做個尿液檢查,為啥這麼麻煩?別人都是用小瓶子裝尿,或者用試紙在尿液中點幾下,就完成檢查,大夫為何要求自己留那麼多尿呢?微量白蛋白檢測,有什麼意義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微量白蛋白,這個概念是1982年首次提出的。當時,有學者發現,部分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總蛋白檢測值在正常範圍,但是,卻存在著白蛋白排洩增加的現象,於是建議,將24小時內尿中白蛋白排出量達到30到300毫克,定義為微量白蛋白,英文簡稱用MAU表示,是1種定量檢查;而咱們平時做尿常規檢查時,檢測尿蛋白,屬於定性檢查,檢測結果是用加號表示,加號越多,表示尿中流失的蛋白越多。
尿液中的蛋白質,有多種成分,包括白蛋白、微球蛋白、巨球蛋白、轉鐵蛋白等,其中含量最多的是白蛋白。負責尿液過濾的器官是腎小球,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的孔徑大約是5.5奈米,而白蛋白直徑是7.2奈米。正常情況下,白蛋白無法透過基底膜,尿液中也檢測不到。但是,尿液中的白蛋白與轉鐵蛋白,是小分子蛋白質,均帶有負電荷。如果腎小球對濾過膜的電荷屏障受到損傷,白蛋白與轉鐵蛋白就會異常升高。因此,微量白蛋白是腎臟損傷早期的敏感指標。
微量白蛋白的出現,反映了早期腎病及腎臟損傷的情況,是腎病早期階段的訊號,此時,抓緊治療,可以終止或者逆轉腎病的發展程序。檢測微量白蛋白,可以及時發現腎小球微血管病變。為了排除運動或其他生理因素產生的尿蛋白,通常檢測24小時的尿液總量中的蛋白含量。如果患者圖省事,只收集部分尿液,就會影響檢測的準確性。所以,為了對自己的腎臟負責,就不要怕麻煩。通常,病理性的微量白蛋白升高,主要見於高血壓、糖尿病腎病、妊娠子癇前期。
咱們國內的相關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中的微量白蛋白檢出率為18.6%;如果高血壓患者同時伴有糖代謝異常,檢出率更高;隨著糖代謝異常的加重,合併蛋白尿的比例也會明顯上升。有關研究資料表明,2型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患者中,微量白蛋白的檢出率為43%。
研究發現,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出現,是與全身血管內皮病變同步的,因此,微量白蛋白也是全身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的標誌,因為,它與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的升高有著顯著關聯。因此,對於高血壓或者糖尿病患者而言,需要強調血壓和血糖值達標,還要強調尿蛋白排洩量的達標。就是說,要將微量白蛋白的檢測值,控制在24小時尿蛋白定量小於30毫克的範圍之內。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應該避免認識誤區,不要以為化驗單上出現微量的字樣,就把這種現象與病情輕微之間劃等號。以糖尿病腎病為例,這種疾病分為5期,在第1期和第2期,尿蛋白定性及微量白蛋白檢測,都可能是正常的。但是,到了第3期,就會出現微量白蛋白超標,而此時,肌酐值可能早已超標,病情已經不算輕微,應該及時治療,挽救腎功能,才能使自己遠離尿毒症。最後,需要提醒,較為劇烈的身體活動、長時間站立、感染、發熱等情況,可能會導致微量白蛋白檢測的假陽性結果,此外,檢測值可能還會受到飲水量、精神狀況等影響。因此,只做1次檢測,或許只有較低的參考意義,應該連續檢測2到3次,如果檢查值都超標,就要引起高度警惕。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慢性病那些事##健康科普排位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