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病毒疫苗的上市,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有機會提前預防新冠肺炎。
然而,面對疫苗,大家的態度卻不慎明朗。
記得去年12月,小覓蜂的一些朋友被選中參加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他們就很不情願,擔心疫苗會有副作用。當時小覓蜂還問他能不能把名額轉讓給我。
沒過幾天,國內的新冠疫苗就上市了。
可是,面對一款經過臨床驗證的疫苗,大家仍有不少懷疑的態度。
面對新事物,大家的這種懷疑態度其實很正常。
其實,無論是疫苗還是靶向藥,都是根據疾病的普遍性質來研發設計的化學品。面對紛繁複雜的人群時,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嚴重不良反應在“潛伏”著。
透過Ⅰ~Ⅲ期臨床研究的藥物,基本可以排除絕大多數致命的不良反應。可是使用人數畢竟有限,一旦藥物上市,數以萬計的人開始使用以後,許多罕見且致命的併發症就如同隱藏的惡魔,紛紛現出“真身”來了。
就在近期,《柳葉刀·血液學》線上發表了一篇薈萃分析[1],詳細論述了卵巢癌經常使用的PARP靶向藥可以引發兩種致命的血液系統惡性疾病,即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過去,我們只是大致地瞭解到,極其罕見的情況下,PARP靶向藥會引發致命的血液惡性疾病,但是這個機率是多大並沒有做過認真的探究。這項薈萃分析恰好給出了幾個明確的解釋,值得分享給大家。
使用PARP抑制劑的患者,血液惡性疾病的總體發生率不足1%首先,在作者選取的18個有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中,一半以上的研究沒有因為PARP抑制劑的使用而出現MDS和AML這樣的血液疾病。在總體上看,在PARP抑制劑影響下,這類疾病的發生率不足1%(0.83%)。
但研究確實發現,與安慰機組相比,使用PARP抑制劑會讓患病風險提高1.63倍。
在隨機對照試驗中,PARP抑制劑與安慰劑相比,治療相關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風險彙總分析森林圖
PARP抑制劑相關的血液惡性疾病雖然“罕見”,但隨時可能找上門來為了搞清楚PARP抑制劑在真實世界當中的致病風險,研究人員還對世衛組織的藥物安全性報告資料庫(Vigibase)進行了搜尋和分析,給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研究成果。
截止到2020年5月3日,WHO的資料庫中共收集了178例PARP抑制劑相關的MDS和AML病例。
針對這些病例的第一個發現是,血液惡性疾病並非藥物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
雖然資料顯示,使用PARP抑制劑一般在近10個月左右才罹患此類疾病,但這些患者的發病時間跨度非常大,有的患者使用PARP抑制劑三個多月就發病了!
血細胞的持續減少是血液惡性疾病的“先兆”,一定要提前預警許多患者在罹患血液惡性疾病之前,會先出現血細胞的明顯減少,其中紅細胞變化(貧血)最為明顯(34%),其次是血小板降低(24%)。
而這類“預兆”出現的時間跨度依然很大,一般是7個月,但仍有的患者服藥不到2個月就出現了血細胞減少的現象,隨即診斷出MDS或AML血液惡性疾病。
正常狀態下,被抑制的骨髓造血功能會在一個月內(28天)會逐漸恢復,尤其是在藥物減量的情況下。假如血細胞計數沒能恢復還在持續減少,就要高度警惕——會不會是出現了MDS或AML這類造血系統的惡性疾病。
一旦罹患藥物相關的血液惡性疾病,幾乎難以恢復透過這項真實世界的分析,可以進一步看到,MSD和AML的預後非常不好,患者多數未能恢復(91%),僅有極少數患者(9%)恢復了健康。而且一般能恢復的都是MSD患者,AML患者還沒有一例能夠實現治癒。
隨著靶向藥的普及,致命的毒副作用逐漸被發現針對這178例患者,如果再看一下他們在近幾年的分佈趨勢,就會發現:隨著PARP抑制劑的普及,惡性血液疾病的發生也隨之“水漲船高”!
資料截至2020年5月3日
作為這項研究的主導人,法國卡昂大學醫院醫學博士Joachim Alexandre再次強調:PARP抑制劑治療期間有可能導致嚴重血液系統疾病,作為第一次大規模的分析資料,他們發現這並不是藥物毒性累積的結果,而是在服藥的任何階段都有可能出現。
結語:
靶向藥的出現是一場劃時代的革命。癌症治療因為靶向藥而進入精準治療時代,越來越多的患者受益於靶向治療的低毒、高效、容易使用等特點。
靶向藥的毒副反應遠低於化療這也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然而,在還沒有像化療那樣被廣泛使用的時代,大家很容易在主觀上放大化療的副作用,卻忽視了靶向藥的潛在毒性!
如今,隨著靶向藥的普及,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大家都漸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以PARP抑制劑為例,這種藥物正越來越多的用於卵巢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當中,特別是攜帶BRCA致病突變的患者。如今,許多卵巢癌患者是靶向藥的受益者,她們透過持續服用靶向藥避免了癌症的復發,卻忽視了潛在的血液毒性可能正在“醞釀”這另一個更加可怕的問題。
主流上看,PARP抑制劑比較普遍的不良事件是胃腸道、血液和乏力三個方面。
進一步看,三種已面市PARP靶向藥還有些不同之處。去年十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卵巢癌專家Rebecca Stone博士受採訪時曾總結道[3]:
盧卡帕利的肝毒性則特別明顯,34%的患者出現轉氨酶升高,10%的患者較為嚴重;尼拉帕尼的血液毒性最高,61%的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血小板減少,嚴重者則有34%。目前國內使用最為普遍的奧拉帕利,最容易出現毒副作用的則是貧血。
這就是為什麼醫生會特意交代使用PARP靶向藥期間一定要定期來醫院檢查血象。不僅僅是為了及早糾正“貧血”等副反應。有些併發症是“生命無以承受之重”,它們雖然“罕見”,但卻成為你我抗癌之路上的“窨井”,一旦落入就會難以脫身,值得特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