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恩格斯說:從只吃植物過渡到同時也吃肉,是古猿轉變成人的重要一步。

我們活在快餐當道的時代,身體卻困在了石器時代。

幾乎所有食物中的營養素都在貶值,據調查顯示,和20年前相比,菠菜的營養素只剩下了不到20%。

生活中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藥療不如食療。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歷,頭疼咳嗽打噴嚏,比起感冒藥,喝一大壺生薑水反而身體更快痊癒。中國老祖宗認為,食物有著神奇的治癒力,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吃啥補啥”這句俗語更是暗示了,中國人骨子裡對食物魅力的堅信不疑。熊貓曾是肉食動物,遇到氣候變化靠吃素活了下來;人類卻是從吃素到吃肉,促成從古猿變成了人,並靠著豐富的攝食種類,成為世界霸主。

老年人吃錯,年輕人不會吃

但凡事皆有兩面過猶不及,食物也有著損害身體的“殺傷力”,很多人正是因為不會吃甚至違背身體規律吃錯,痛苦不已。最常見的就是三高的中老年人,見到糖類食物就躲避不及,捨棄精面開始吃起了粗糧,他們切實是吃足了“吃錯食物”的苦頭。也許有人會說,這不過是因為中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代謝能力降低,身體不好用了。年輕人就可以想吃吃啥為所欲為嗎?如果你稍微瞭解點營養學知識,就會發現,其實年輕人苦惱甚多的小毛病——冒痘、脾氣暴躁、抑鬱,這些小問題都和食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困難的不是獲取養生知識,而是各種知識真假難辨,到底該信誰才好?

這些身體訊號都是食物惹的禍

《你是你吃出來的》由北京醫院營養醫師撰寫,位列豆瓣熱門醫學圖書top10,作者本身從醫多年,曾飽受疾病困擾,因此自學營養學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形成了一套普通人也看得懂的理論。讀完之後發現,原來身體不舒服的小訊號,其實不少是食物惹的禍——

食物攝入不均衡,如果碳水化合物攝入太多,人體消耗不掉,就會造成肥胖、糖尿病等疾病;而為細胞提供結構和形成調節物質的營養素不足,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呆小症等。該消耗的消耗不掉,形成負擔;該形成結構的不足以形成結構;該形成激素等調節物質的營養素也不足,最終造成人體功能缺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病從口入”。

病從口入的根本原因,正是人們為食物的外表迷惑,不清楚它的構成同一類反覆吃,缺少的卻吃不到。營養學家將食物分成幾大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日常生活中土豆常被當作菜,但它和米飯一樣屬於碳水化合物,同樣的,紅薯山藥蓮藕粉皮也是如此,在飯桌上的份量都被低估了。另外,網購生活的便利,讓我們能夠輕易吃到各地特色小吃,但我們的身體真的能適應嗎?

廣西巴馬出長壽老人,如果把這個地區老年人常吃的食譜搬到新疆,那麼新疆人肯定會凍壞的。因為新疆寒冷,人體需要更多的油脂和蛋白質。

四川地區潮溼,吃辣椒有去溼氣的作用;但北方乾燥,如果也是無辣不歡,就會火上澆油,面部紅疹層出不窮,口腔潰瘍遷延不愈,而且脾氣會變得火暴。

廣州人喜歡喝湯,對身體有好處,而北方天氣寒冷,人們在戶外活動很少,很少出汗,如果喝了很多湯,多去幾次廁所問題不大,關鍵是湯裡的鹽、嘌呤只能從腎臟排洩,這樣不但增加了腎臟的壓力,還容易患高血壓和痛風。

作者提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的環境已經替我們選擇了食物的搭配,偶爾嚐鮮可以,長期吃下去會出問題。那如何才能吃得更健康,食物結構有沒有標準呢?地中海模式——以蔬菜水果、魚類、五穀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是世界推崇的,但也不必生搬硬套,掌握了營養學結構,適合自己的就最好。

每個人每一餐中的谷薯類佔總重量的26%~28%,蔬菜類佔34%~36%,蛋白質類(魚、肉、蛋、豆)佔13%~17%,水果類佔20%~25%。同一類食物中不同食物是可以互換的,比如蔬菜類可以是菠菜、柿子椒、西紅柿等,蛋白質類可以是牛肉、魚肉、雞蛋等,谷薯類可以是米飯、土豆、山藥、老玉米等。此外,每一天要喝一杯300克的牛奶,奶製品作為加餐可以不算在正餐中。

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本草綱目》記載:酒蒸黃連治糖尿病?4個黃連古方,實證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