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 肖相如頻道
導讀:中藥會傷胃嗎?我們應該辨證地看待這個問題。同時,需要明確的是:中藥也是藥,遵醫囑真的很重要!
病各有異,藥物各有性味。內服之藥,必須經胃,用藥不當,常先影響胃腑。
苦寒類藥
如不恰當地服用黃連、黃柏、大青葉、穿心蓮等藥,尤其是藥量較大,連續多日,常可導致胃中寒凝、氣滯,或呈寒溼之證。
常見症狀如食慾不振,胃脘痞脹、隱痛,畏寒喜暖,舌苔薄白或白膩等。
凡見中焦寒溼之證,治宜溫中芳香化溼,據證選用平胃散、不換金正氣散、香砂平胃散等方。
一般溼阻者,宜陳皮、半夏、薏苡仁、生薑或乾薑、茯苓、甘草、佩蘭、石菖蒲等,中虛胃寒者可用理中湯加減。
如原有陰虛之證,頻服過多苦寒藥物,可促使陰液進一步耗傷。
寒性凝滯,有可能滋生溼濁,每可出現陰虛與溼濁中阻兩種病機同時存在。兩者程度各有輕重、主次之別,然而陰虛與溼濁又相互矛盾。治療此等病證,化溼須防傷陰,滋陰又防助溼,調治比較棘手。
據我的經驗,凡舌紅而苔白膩,中焦溼濁較盛,食少、不知飢,脘痞,口乾卻不欲飲水者,先用藿香、佩蘭、陳皮、法半夏、茯苓、薏苡仁等芳化溼濁。投數劑後白膩之苔漸化,逐漸撤去化溼藥物。
若舌紅口乾,苔色白厚而幹者,可用佩蘭與蘆根、麥冬相配。
蘆根甘淡、洩溼生津,淡以祛溼,甘以養胃。麥冬生胃津而不滋膩,使津液上布,利於化溼。或以薏苡仁配橘皮、澤瀉,化溼而不傷陰。
因苦寒藥久服而致胃溼經久不化者,有時還可酌配祛風之劑,如少量防風、羌活等,化溼祛風,鼓舞胃氣;也可酌加九節菖蒲醒胃而化痰溼。
辛溫類藥
如川烏、草烏、附子、乾薑、桂枝或桂心、蓽茇、細辛等等,多用久用,可使胃陰受損,胃脘出現灼熱感,嘈雜,口乾,食慾不振,舌質紅等症。
上述症狀的輕重程度,常同服辛溫類藥的量與時間久暫有關。
治法一般宜滋陰養胃為主,清其鬱熱為佐。常用方如益胃湯、沙參麥冬湯等加減。
我常配加象貝母、蒲公英、石見穿等以清鬱熱,白及、山藥以護胃膜,並稍加橘皮、谷芽、雞金等品和胃氣而助運化。
據我的實踐體會,口服抗菌藥物之味苦者(外包糖衣,內藥味苦),也具有不同程度之苦寒性味,服用日久常可出現前述苦寒類藥之症狀。
抗風溼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藥,久服也有類似辛溫類藥之胃反應。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如常用的潑尼松、地塞米松等,多用久用後對食慾雖無明顯影響,但也常會出現類似辛溫類藥的反應。
又如鉍劑藥治胃病,針對幽門螺桿菌,但有滋生溼熱之弊。
現在因藥物而引起胃腸道反應特別是導致胃炎者不少,已漸引起醫家重視。
藥物有寒熱溫涼不同,多用久用,或投藥不當,以致損傷胃氣、胃陰,古今如此。現代藥物品種尤廣,更應加以注意。總以辨證為要,參考藥性,妥為治療,以免延致慢性胃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