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筆者去河南出差,非常嚴重的口腔潰瘍,不得已進了藥店。平常一個潰瘍散,3塊,又被藥店店員“安利”了一些維生素B族含片,共60塊錢。
嘖嘖嘖,客單價將近翻了20倍。當然,筆者本身倒是對營養品有一定認識,口腔潰瘍通常是缺乏維生素B,而肯花錢買也是因為想快點好轉。
由此也可見,各種銷售渠道對消費者的營養品教育是有區別的,藥店相對來數,比較專業。
藥店對保健品的“引導”作用
藥店有個天然優勢,只要身體有症狀,無論醫師給你開什麼藥,你都無法拒絕,因為你不能說,“我不要”。即使比較貴,也會皺著眉頭買。
因為你知道醫師足夠專業。
所以在藥線誕生了很多品牌,也有品牌從進入市場初,就主做藥線,因為你給夠了利潤和支援,藥線的醫師和店員會賣,也會主推。河南某地級市代理商對母嬰營養品評論表示,當地藥店連鎖比較成熟,這些藥店連鎖通常對毛利的要求在60個點至65個點。“有的藥店連鎖低於65個點,則是不做的。”
國外的藥店,其實更像藥妝店的感覺,大家進店就像逛便利店一樣,不全是買藥,也買保健品。而在中國,藥店一直是個“尷尬”的存在,大家都不會主動進,只有生病了,迫不得已才進藥店。這也給中國消費者正確認識保健品造成了一定預設條件。
當醫師推薦保健品時,其實出於“好得快”“促進吸收”的心理,就直接買了。藥店“深度”教育了消費者,但同時也給消費者造成了一種印象:生病才吃保健品。
母嬰店的全家化
誰是易生病人群?
體弱多病的人,亞健康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
所以藥店,很多都是賺的不注重養生的中年人和老年人的錢,過了一定的年齡,身體各項營養素加速流失。
而今天,母嬰店走全家化,一部分中老年人群的消費就開始轉向母嬰渠道了。一位營養品代理商告訴筆者,前不久,在合作的母嬰店做了一場中老年鈣片活動,獲得了十幾萬的銷售。“純粹是打劫藥店。”
這就是流量+客單思維。原本母嬰店是不涉及全家板塊的,只拿住了一個家庭母嬰板塊的消費,但是這些寶媽是很好的粘性流量啊,所以可以透過她們向家庭化延伸。“過去是把1件東西,賣給100個人,現在是給1個人賣100件東西。”
而營養品作為很好的全家化延伸品類,優勢就非常明顯了。營養品是傳統母嬰店除奶粉以外的增量品類,不會擠壓原有品類的結構和銷售,不衝突。
同時,營養品非常具有延展性,從嬰兒、兒童、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能有相應地產品線,並且由於採購大臣是“媽媽”,出於對家人的愛,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所以,聽了那位代理商朋友的案例,筆者非常想分享給大家。
“做,就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