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X線、超聲、CT、核磁共振等醫學影像學檢查的時候,其影像學報告單中時常可以見到“佔位性病變”這個詞彙。很多人一見到“佔位性病變”,立即就會感覺到大事不妙,或者是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這“佔位性病變”中的佔位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說起“佔位性病變”,其主要是特指出現在影像學檢查結果中,在某些部位上不應該出現的,多出來的東西,而這些多出來的東西佔據了原來正常的組織、器官的部位,使得這些正常的組織受到壓迫或者產生了移位。一般來說,佔位性病變多數指的是腫瘤,這樣的腫瘤可以是惡性的,也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其他的一些疾病,比如炎症、寄生蟲病等等,這裡所說的佔位卻不特指具體的疾病病因。在有了這樣的一個結果之後,接下來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實施具有針對性的詳細檢查,最為常見的就是再採用其他不同方式的影像學檢查技術、方法繼續檢查,或者實施病變部位的病灶活檢。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地獲取最為真實的診斷結果,畢竟病理學診斷才是臨床上明確佔位性病變是何種疾病,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的最終確診金標準。
說到這裡,可以初步明確了佔位性病變並不等同於是臨床診斷了惡性腫瘤。在臨床的實際工作中,臨床醫生待見到“佔位性病變”的診斷的時候,會很好地結合患者的病史,具體的臨床症狀,結合“佔位性病變”出現的位置,透過相關知識的運用可以初步或者極其接近於實際的較為明確的診斷。佔位性病變根據其疾病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惡性佔位性病變和良性佔位性病變。惡性佔位性病變主要包括各種惡性腫瘤,如各種“癌”或者“肉瘤”等,其中又以癌最為常見。對於良性佔位性病變而言,可以分為囊性佔位和實質性佔位兩種型別,囊性佔位性病變主要包括囊腫、膿腫等,其中囊腫較常見;實質性佔位主要包括血管瘤、腺瘤、局灶性結節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瘤樣增生等,其中以血管瘤最為常見。應該說,這些良性病變都有著較為突出、特異、相對比較明顯的臨床特徵,影像學表現。待臨床上發現佔位病變後,可以較為容易地判斷出其可能的性質,同時也為後續的治療提供了具體的依據,尤其是定位、確定大小、數目與周圍組織關係等具有著積極的作用,也是未來實施手術治療的主要依據。
這樣說來,當我們看到佔位性變病的時候,首先需要冷靜,再冷靜。想著他就是一個描述罷了,哪裡都是惡性腫瘤,也許就有可能是炎症或者其他病變被我們碰到了。接下來就是儘快實施其他影像學檢查、診斷技術來明確診斷。良性腫瘤以手術切除或者根本就不用搭理他,如果是惡性腫瘤那就要再仔細地好好應對他,最大化的減少轉移和擴散危險。最為關鍵的是,最後將佔位確定為具體結果的,還是要依賴病理醫生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