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從入秋開始,很多地區的氣溫就不斷下降,也讓不少人出現了一些氣短、乏力、腹瀉、感冒、怕冷、食慾不振等症狀,卻也查不出具體的疾病,這通常是體內元氣不足的表現。那麼元氣不足時該怎麼辦呢?這裡有一種大家都很熟悉的中藥,非常適合做成藥膳和代茶飲來保健,可以很好的補充元氣,它就是黃芪。

綜合自人民網健康、BTV我是大醫生及網路

01

黃芪防病保健康

中國許多地區早就有將黃芪作為食品使用的歷史。黃芪是補氣良藥,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可單味使用,為增強補氣作用有時還加入人蔘、黨蔘等一起使用。

1.補中益氣

黃芪,是中醫處方中最常用的補氣藥,它的藥用歷史也非常久,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明代李時珍稱其“為補藥之長”,認為五臟之氣都可以用它滋補。

有氣虛體質的人,平時適當用一些黃芪,能改善體質,補中益氣,對全身都有滋養作用。

【氣虛的典型表現】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聲低氣短、食少便溏、舌淡脈虛。

2.提高人體免疫力

黃芪還有補氣益衛的功效,衛氣就是保護體表的氣,黃芪不僅能補內補中氣,還能補外,也就是提高人體免疫力,防止邪氣入侵體內。經常感冒的人可以用黃芪來預防風寒。

3.利尿消腫

醫聖張仲景就曾在所著的《金匱要略》中提到用黃芪來治療風溼水腫,針對氣虛引起的水腫,黃芪有很好的療效。

4.保護心臟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可以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增強心肌收縮力。

02

黃芪藥食兩用簡便廉

中國許多地區早就有將黃芪作為食品使用的歷史。黃芪是補氣良藥,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可單味使用,為增強補氣作用有時還加入人蔘、黨蔘等一起使用。

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倦怠乏力,往往是氣虛,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黃芪藥膳。有些人經常自汗,天氣變化後就容易感冒,中醫認為是衛氣不足,表虛不固,可用黃芪益氣固表,預防感冒。

有些人大病初癒,身體虛弱,民間也有黃芪煨大棗、黃芪燉雞等食療方法。黃芪食用方法方便,可燉湯煮肉、泡茶煮粥、蒸米煮菜、煎膏泡酒等,一般一日15~30克。

黃芪茶

生黃芪5~10克左右,清水洗淨,煮沸或開水泡10~20分鐘後飲用,可反覆沖泡。也可加入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黃芪粥

黃芪50克左右,粳米、大米或糯米適量。黃芪用冷水浸半小時後煎汁,用煎過的汁煮粥就變成黃芪粥。也可用此法做成黃芪米飯。也可用黃芪15克、黨蔘10克煎水取汁,後加入大棗30克、粳米100克,一同煮粥食用。

著名老中醫嶽美中治療慢性腎炎,有一個“複方黃芪粥”: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雞內金9克,金橘餅2枚,糯米30克,先以600毫升水煮黃芪30克,再加入上述其餘幾味熬煮,之後取汁放入糯米煮熟,日服2次,收效顯著。

黃芪當歸烏雞湯

烏雞肉250克洗淨切塊,當歸15克、黃芪20克洗淨,加水適量,文火煮熟後調味食用。可補益氣血,固腎調精,適用於年老體弱、大病初癒、月經過多之氣血不足、腎氣虧虛者。脾虛氣弱,體倦乏力、常自汗食少、易感冒者也可食用。

黃芪茯苓鯉魚湯

黃芪50克,茯苓30克,鯉魚1尾。鯉魚洗淨,黃芪、茯苓以紗布包紮,加水同煮,熟後以生薑、鹽調味,飲湯吃魚。脾氣虛弱的水腫、小便不利病人以及體虛氣弱的老人可食用。

黃芪是藥食皆宜、補氣強身佳品,但服用黃芪也有禁忌。

國醫大師鄧鐵濤說過,黃芪是藥不是糧,用之對證則效,用之不當則害人。中醫辨證為陰虛陽亢、氣滯溼熱、食積停滯、熱毒熾盛者不宜用或需配伍運用,感冒發熱、高血壓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注意了!橙子不要搭配這3類食物一起吃!以免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