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冬季溼寒盛行,有寒氣就會伴有溼氣,溼寒互結,長期下去會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生。所以這個季節要注重驅寒祛溼補陽氣。

據統計,超過60種疾病是與溼氣相關的,如肥胖、水腫、腹脹、溼疹、皮炎、痤瘡等。中醫上認為,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氣不僅讓人感到不適,而且嚴重了會傷及五臟六腑,引發更多疾病。

艾灸有開鬱、祛溼、補陽氣等作用,經常艾灸相應的穴位,可祛除體內溼邪,從而起到預防各種疾病的作用。這些穴位依次是關元穴、中脘穴、豐隆穴、解溪穴和足三里穴。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每個穴位的位置與功效。

1.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腹部,身體前正中線,臍中下3寸。也就是從人體肚臍中間下三寸(四指併攏,從臍中起,以中指橫紋為標準,橫向的距離),腹部的正中線上。艾灸此穴有培腎固本、調節回陽的作用,治療陽痿、早洩、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等功效。

2.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中點(當臍中上4寸)。即:從心口窩到肚臍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窩到肚臍眼中央)。中脘穴屬於“任脈穴”,艾灸此穴有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等作用。

3.豐隆穴

豐隆穴位於足外踝上8寸(大約在外膝眼與外踝尖的連線中點)處。豐隆穴歸屬“足陽明胃經穴”,艾灸此穴有化痰、減肥消脂等作用。

4.解溪穴

解溪穴在足背踝關節橫紋的中點,兩筋之間的凹陷處。解溪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緩解牙痛、目赤、頭痛、眩暈、腹脹等作用。

5.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坐位屈膝,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個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5分鐘左右,每週可停灸1-2天。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自內而外,如果有時間,最後可艾灸足部湧泉穴,避免上火。

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後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後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一向講究循序漸進,無論是養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堅持。如果沒有艾灸條件,可以每日按揉相應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醫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們國人共同去挖掘!

6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爛嘴角的原因可不止“上火”,快來看看這4種辦法幫你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