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養生,有各種傳言,這些傳言的重點,就是不需要任何依據,甚至不需要有任何臨床證據,自說自話,還能夠傳遍世界,甚至代代相傳!這才有趣。
15年前,我花了連續數月的時間來研究,酸鹼性的生理變化,究竟怎樣進行調節,最後發現,其實,僅僅透過呼吸的調整,都可以很快就改變酸鹼偏向。
每一個健康人的身體始終處於酸鹼的動態平衡狀態,血液、組織液的酸鹼度(氫離子濃度)始終維持在7.4左右,既不能低於7.35,也不能高於7.45。要保持這個僅允許0.1的偏差的平衡區,身體需要透過很複雜的調節系統來穩定。最重要的調節,是透過呼吸功能調控。
呼吸,分為呼和吸!呼在前,吸在後!撥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吸入的主要是氧氣。就這麼一段話,蘊藏奧秘!你努力呼氣的時候,不用擔心缺氧,因為,撥出的不是氧氣,而是二氧化碳!你可以很放心地把氣呼完!學會呼吸,至關重要。吸入的是氧氣,慢慢吸,漫長深遠,長長地吐,吐乾淨。
為何我們每一次遇見壓力,都會忍不住呼一口氣,嘆一口氣?因為壓力,增加了能量代謝,消耗了血氧,增加了二氧化碳,身體開始偏酸!這個時候,撥出一口氣,二氧化碳濃度減少,酸性減弱,鹼性增加。
體液偏酸時,多撥出些二氧化碳,在體液偏鹼時,少撥出些二氧化碳。
身體除了可以很輕鬆透過呼吸調節,穩定身體酸鹼性!還透過腎臟調節。在體液偏酸時,機體自動多排出些酸性物質,在體液偏鹼性時多排出些鹼性物質。尿液偏酸,不等於身體偏酸,其實身體已經做完調節。簡單地以為尿液酸性增加,就代表身體偏酸,是缺乏基本生理常識的。
除此之外,血液內還有四個程式來進行酸鹼性的穩定控制,這四個程式,不同程度地隨時進行生理調節,這是四個緩衝對(碳酸鹽緩衝對、磷酸鹽緩衝對、血紅蛋白緩衝對和血漿蛋白緩衝對)隨時對血液的酸鹼度進行微調。人體這種調節能力屬於正常的生理功能,不需要去人為干涉,更不需要專門針對性進行任何“養生”方法。即便你吃素,全是蔬菜,你的身體一樣可以是酸性的,因為只要你缺氧,只要你勞作、運動、疲勞,身體都增加二氧化碳,增加酸性。
你的一天,尿液隨時都可能偏酸性或者偏鹼性,因為身體隨時都在根據你的需要和狀況進行調節,身體透過多排洩酸性物質或多排洩鹼性物質來調節身體酸鹼平衡的表現。並不是“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的表現。
食物和飲水都不是改變人體的酸鹼度的辦法,水及各種水溶液的酸鹼度是以其氫離子濃度(pH)來表示。pH等於7為中性,pH大於7為鹼性,數值越大表示鹼性越強。pH小於7為酸性,數值越小表示酸性越強。國內的飲用水標準規定pH在6.5~8.5 之間都是合格的飲用水。喝弱酸性或弱鹼性水都不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也不會影響人體的酸鹼平衡。過分渲染“弱鹼性水”主要是商業目的,對健康而言,沒有什麼意義。如果你喝了鹼性水,感覺良好,那只是你增加了飲水,而帶來的某種感覺。如果你需要這種感覺,不如多喝蔬菜汁、水果汁,獲得更豐富的營養。
我們的日常食物多種多樣,其中米麵雜糧等穀類,肉魚禽蛋等動物性食物及一些堅果等稱為“成酸性食物”。因為它們含有磷、硫、氯等元素較多,其燃燒後的灰份溶於水後生成酸性溶液,推斷其在體內代謝可能生成的酸性產物佔優勢。各種蔬菜、水果、豆類和奶類等稱為“成鹼性食物”。因為它們含有鉀、鈉、鈣、鎂等元素較多,其燃燒後的灰份溶於水後生成鹼性溶液,推斷其在體內代謝後可能生成的鹼性產物佔優勢。但是,這種推斷至今還未能科學證實。因為身體並不會允許酸鹼波動太大,會在出現波動的時候,運用上述各種機制,及時進行調整。
壓力、運動、疲勞的耗氧,最主要的,是能量消耗造成的二氧化碳變化,另外,糖類燃燒產生乳酸、脂肪燃燒產生丙酮酸,這些,都是機體自然代謝的中間產物。與所吃所喝沒關係!
簡單地認為吃了酸性或鹼性食物就會影響體液的酸性或鹼性是粗糙的推測!人體的代謝過程極其複雜,實際上,不管你喝什麼水或吃什麼食物,都不能改變身體的酸鹼平衡狀態。
“早在18世紀,英國海軍上將帶領1955名海員作環球航行,他們的食物主要是糧食和肉類,基本沒有蔬菜和水果。4年內喪失船員1051名,他們死於維生素C缺乏病等多種疾病病,但沒有酸中毒的記錄。
20世紀中葉,中國人民志願軍到朝鮮進行抗美援朝戰爭,飲食條件很差,甚至是“一把炒麵一把雪”,根本吃不到“蔬菜和水果”。當時有的戰士因為缺乏維生素A患了夜盲症,但並沒有出現酸中毒症狀。由此說明,食物的酸鹼性不能改變人體的酸鹼度,更不會造成“酸性體質”。
蔬菜水果中,如果沒有煮過,那麼含氧量高,增加血液中氧含量,這會使你更精神,有助於能量代謝!如果煮過了,就不存在這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