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每到三伏天,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各地中醫院的敷貼室門口都會排起長龍,門庭若市!這就是“三伏貼”的魅力,是最近較為流行的調理治療手段。在這種流行趨勢下,很多老百姓“人云亦云”,結果卻被告知不適合進行三伏貼。三伏貼不是萬能貼,只適合陽虛在冬天病情重、夏天病情緩解的虛寒性疾病,也就是中醫的“冬病夏治”理論。那為什麼冬天病情重、夏天輕還要在夏天調理?難道治病還要挑時間?

中醫認為,人體這一活著的生命體,是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下的,所以人的生命活動必然會受到自然界的影響,這種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認識,稱為“天人相應”。我們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如果人能夠積極地適應環境,與自然保持和諧統一,則不會生病,否則不適應環境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簡單的例子就是,隨著天氣由熱轉冷,人體則有減少出汗、增加衣服的表現,以適應自然的變化,如果沒有及時調理,如天氣冷,還是出汗多、沒有及時加衣服就會感冒。再如不同地方的人,機體長期受環境的影響,逐漸適應環境,那就是你的“故鄉”,如果到了別的地方,能適應新環境,那就是你的“第二故鄉”,反之則可能會出現各種不適,甚至腹瀉,習慣上稱為“水土不服”,那就是與環境不適應。白天和晚上的變化是由於自然界陰陽二氣的水平變化導致的,白天自然界陽氣主外,晚上陰氣主外,人體與它相適應的狀態就是白天運動養陽,晚上睡覺養陰,所以古人適應它的作息規律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晚上不睡,則容易陰虛;或者晚上應該陰盛主外的時候,人體確實陰虛陽盛,那麼就會熱血沸騰得睡不著!

所以中醫學在養生、防病治病時,都會把人體放在自然界中去考察。特別是養生和治病中,中醫更強調自然對人體的影響,並且善於藉助自然界之力量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對於陽虛怕冷的人,如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關節頸肩腰腿疼痛、慢性腹瀉等虛寒患者,總的特點是在天氣變冷特別是冬季容易發病,並且病情較重,在天氣溫暖特別是夏季,病情會緩解甚至消失,這種患者被稱為“能冬不能夏”。那是因為這種人的疾病本來就是陽虛導致的,在冬天陰寒之氣強盛的季節,陽氣更虛,病情更重,當然冬天要注意保暖防寒,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但是要想除根,就應該在自然界春夏陽氣旺盛的時候,藉助自然界陽熱之氣而補充人體陽氣,那麼到時冬天就不易發病,即“冬病夏治”。相反,還有一部分人群是在春夏的時候發病或病情加重,秋冬的時候好轉,那麼這部分人屬於陰虛陽亢的人,應在秋冬陰氣強盛的時候補陰,即“夏病冬治”。這就是《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

自然界是偉大的,人對自然界的適應,應該是以人主動、積極地適應自然為主,以爭取適應自然,保證健康;同時,還應藉助自然的力量幫助我們戰勝疾病。

6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2020年糖尿病營養管理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