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糖尿病大國,調查顯示,已有1.14億人正在飽受糖尿病的困擾,很多人都把糖尿病歸咎於遺傳因素。
其實不然,患上糖尿病是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光跟遺傳、飲食、情緒等因素密切相關,還與“睡眠”關係密切。
以下3種“睡法”,最易惹上糖尿病:
睡法1、熬夜晚睡
睡眠時間過短,喜歡熬夜,是導致糖尿病的關鍵因素,如果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患糖尿病的風險比正常睡眠者(7至8小時)增加約2倍!
睡眠不足會使人處於應激狀態,神經興奮性增強,促使皮質醇、腎上腺素等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加,就容易出現糖代謝紊亂,繼而誘發糖尿病。
睡法2、開燈睡
很多膽小的人,經常喜歡自己一個人開燈睡,但是美國睡眠醫學協會一項研究顯示:夜間開燈睡覺,易誘發2型糖尿病。
開著燈會讓燈光刺激到肌肉的活動和心臟的節律,而身體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下降,對血糖造成一定影響。
睡法3、午睡時間長
東京科學家研究發現:與白天不午睡相比,午睡超過60分鐘與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45%)有關。但是,午睡不到40分鐘與糖尿病風險增加無關。
白天長時間的午睡可能是晚上睡眠紊亂的結果,而睡眠紊亂可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糖尿病的風險。
晚上睡覺時,身體一旦有這5種異常,說明你的血糖已“超標”!
異常一、疲乏飢餓
如果患者體內的血糖偏高,那麼糖代謝便會出現異常,即便是已經吃了晚飯,也很容易感覺飢餓;
而且因為身體得不到足夠的能量,導致精神狀態萎靡,提不起勁,這是高血糖的很重要的表現。
異常二、半夜口乾口苦
糖尿病患者,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多飲、多尿、多食,若是血糖控制不佳,在夜晚睡覺的時候很容易口渴煩躁,想喝大量的水。
由於糖尿病會導致津液分泌減退,這時候就會感覺到口乾,特別是在夜間口乾的情況更加明顯。
異常三、睡覺心慌、冷汗
高血糖患者,如果晚上睡不踏實還很愛出汗,就一定要小心夜間低血糖的發生。
因為進入冬季,身體為了保暖,需要消耗更多血糖來滿足需要,特別是夜間對血糖的需求比平時更多,就會造成血糖偏低,主要表現為睡不好覺、出冷汗、心慌、手抖等。
異常四、失眠、起夜頻繁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長期血糖失控,夜間出現低血糖或者胃輕癱時,就會因腹脹、納差而失眠。
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容易發生夜尿頻繁的情況,主要是因為糖尿病是因為胰腺分泌胰島素失衡,而胰腺也屬於腎代謝系統,血糖忽高忽低,便可能出現總想喝水,又總想排尿的表現,很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睡眠品質。
異常五、手腳發麻、冰涼
當身體中血糖過高時,血液中血糖濃度就會增加,導致了血液粘稠,影響了血流速度,而血液迴圈受到影響,我們的手腳就會遭殃。
從而出現手腳發涼、足底發緊、感覺異常等等,尤其在夜間更明顯。
糖尿病者,平時做好這5件事,併發症不會來擾!
一、多做“減糖”訓練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管住嘴,少吃升糖食物,多做減糖訓練,這對控制血糖很重要。
首先減少糖分以及食鹽的攝入,少吃油膩食物,以免增加併發症風險;
其次,適量多吃一些蔬菜和粗糧,幫助穩定血糖,像生菜、糙米、苦瓜、洋蔥、紫菜、燕麥、魔芋等食物,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都是很有幫助的。
二、勤喝“降糖”茶水
多喝茶可以輔助糖尿病患者抑制脂肪和糖分的分解,有助於預防併發症,糖友在平時可以多喝點養生茶水,功效更佳。
蒲公英桑葉茶
配方:將蒲公英葉和桑葉按8:3比例搭配製成,每日熱水沖泡即可。
蒲公英,是一種藥食兩用的小植物,其水提取物具有降低正常及致病動物餐後血糖的作用。還可降低血清三醯甘油,有效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研究還發現,蒲公英多糖有一定的降糖效果,對降低正常及餐後血糖有一定作用。
桑葉,據《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將其稱為“神仙葉”,中醫將桑葉作為治療消渴症(糖尿病)應用於臨床。
研究資料證實,桑葉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其主要成分生物鹼能抑制糖代謝過程中酶的作用,而多糖能促進β細胞分析胰島素,從而促進細胞對糖的利用,達到降血糖的作用。
二者搭配,對控制血糖,延緩併發症很有益處。
三、睡眠科學合理
預防糖尿病,既不要多睡,也不要晚睡,研究證明,每天睡7~8小時是最適宜的。
若睡不夠6小時,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2倍,連續3天睡不好覺,降血糖效率就會下降25%。失眠還會影響胰島素分泌和葡萄糖控制,進一步加重糖尿病。
而每天睡夠7~8小時,這樣不打亂睡眠規律,可以很好的幫助控制血糖。
四、運動改善糖耐量
長期久坐會導致肥胖,加速糖尿病的發生,因此,平時一定要遠離久坐,增加運動的時間。
糖尿病患者採取慢跑、快走等方式,通過慢跑能夠降低血糖,並且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了骨骼對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還能消耗身體多餘能量,有減肥瘦身的效果。
五、認真對待糖尿病
患上糖尿病之後,一定要及時接受糖尿病的教育,了解糖尿病的症狀及其併發症,認真對待。
並且,還要完善糖尿病相關檢查,包括檢查空腹血糖數值,糖耐量測試,尿微量白蛋白,眼底病變檢查,糖化血紅蛋白檢查等等。
平時規律服藥,謹遵醫囑,是預防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關鍵。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養生圖文資訊,特別是當涉及食療、藥品、配方、鍼灸技術等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冶療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非專業人士請勿隨意使用!若有侵僅請聯絡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