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證有各自的表現形式,古人為了便於對痛證的描述,有利於臨床分析提高療效,而列舉數十種不同的痛證。這些表現形式有時單一出現,有時綜合數種同時出現,疼痛症狀不論在性質、時間長短上都存在著差異,認識和鑑別這些疼痛的不同表現,對臨床診斷,治療有很大的意義。現以《內經》對疼痛表現的記載為藍本,將不同的疼痛分析辨證列如下:
1.小痛——即疼痛較輕或輕微疼痛,病性不很重,如《素問·刺痛論》中提到:“身體小痛”即身體微痛之意。
2.痛甚——即很痛、極痛、痛劇烈。《內經》中多處載有“痛甚”二字,如《靈樞·厥病》中有“頭痛甚”。
3.偏痛——即偏於一側疼痛,是身體對稱部位的某一側發生疼痛,如《靈樞·刺節真邪》所載“脈偏痛”。《靈樞·本髒》亦載“胸偏痛”,偏痛屬氣血不調,營衛不和,陰陽失調所致。
4.皆痛——是指身體若干部位都痛。如《素問·本病論》載:“肢體皆痛”,《靈樞·經脈》記載“足少陰之筋……所過而結者皆痛……”,《靈樞·經脈》又載:“項、背、腰尾、膕、腨、腳皆痛。”屬於多發性關節痛。
5.盡痛——盡者全也,指周身疼痛,如《靈樞·經脈》所記:“身盡痛”,《素問·長刺節論》所載“肌膚盡痛”一般多見於血虛受風的患者。
6.竄痛——即痛無定處,遊走不定,如《素問·刺熱論》中記有“痛走胸膺背”,即疼痛走竄於胸背之間。再如:痺證中之行痺是典型的遊走性疼痛,此類疼痛大多由於風邪侵襲所引起。
7.堅痛——痛處按之堅硬,如《骨空論》雲:“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堅痛多屬於實證,為有形實邪積聚於某處,使氣血結聚所致。如瘰癧等症。
8.痠痛——《素問·刺瘧》有云:“足脛痠痛……䯒痠痛”,從中可以看到痠痛多發生於四肢、軀幹,是一種痛不劇烈,而伴有痛處發酸,感覺無力的疼痛表現,多見於虛性病理變化。
9.重痛——重痛的特點是疼痛兼有沉重感,多出現在頭部和四肢,《靈樞·癩狂》有:“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素問·至真要大論》也指出:“太陽之復……頭頂痛重。”重痛多由脾運失職溼邪阻滯所致。
10.腫痛——為疼痛區域性腫脹,或紅或膚色不變,如瘡瘍:區域性紅腫熱痛。關節扭傷,關節周圍腫脹疼痛等。腫痛多由於區域性血脈淤阻或區域性組織水腫造成。
11.絞痛——據《辭海》解釋:絞者“兩物相交,而棙之,使之緊也”。《中國醫學大辭典》解釋絞痛者:“痛之甚,如繩索之相絞也”,可見絞痛是一種劇烈的疼痛,多發生於內臟器官。《素問·至真要大論》有:“少腹絞痛”的記載。絞痛一般由寒邪內襲,或有形寒邪內停,如瘀血、痰濁所致。
12.紐痛——紐痛是一種與經筋有關的疼痛,如《靈樞·經筋》指出:“足太陽之筋……其病……腋支缺盆中紐痛”。紐痛者,筋掣而痛也,即筋脈抽掣而痛,但紐痛只是感覺筋脈抽掣而痛,並看不到筋脈的抽動。例如:“陰器紐痛”僅僅是自覺陰器抽掣疼痛,但在視覺上看不到抽動。現在的“三叉神經痛”也屬這一類。
13.痞痛——即感覺心下有痞塊堵塞作痛。多發生於心下胃脘之處,《內經》有“心下痞痛”之記載,此痛多由有形之邪停於心下胃脘之處,影響氣機升降所致。
14.滿痛和痛脹——這是一種兼有脹滿感的疼痛,多見於胸、脅、腹等部位,如“脅脹痛”、“腹滿痛”、“脘腹脹痛”等,《靈樞·脹論》記有:“膽脹者,脅下痛脹”,滿痛和痛脹主要責於氣機受阻,是氣不通致痛。
15.痛濇——濇(se)者,不滑也,往來不利是為潘。痛濇即痛而痺濇。《內經》曰:“其病前後痛濇”。是感覺胸背之間氣之執行受阻,往來濇滯,欲行不能,因而產生窒悶性的疼痛。多由血運滯澀不暢所致。如胸痺之痛狀。
16.支痛——支痛是感覺似有物橫撐其中的脹痛,多見於脅部。《素問·標本病傳論》有:“肚支痛”、“兩脅支痛”、“脅支滿痛”的記載。此種疼痛多責於肝膽疾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厥陰所至,為支痛”。及胃脘部疾患。
17.切痛——切痛是指腸中病變之疼痛。其痛劇烈如刀切之狀,故稱為“切痛”。此外,“切痛”還有急切之特點。多發生於腸道,是腸中氣機不通所致。
18.引痛——是指兩個以上的部位互相牽引作痛。如《素問·髒氣法時論》記有:“脅下與腰相引痛”、“兩脅下痛引少腹”。《素問·繆刺論》記載:“邪客於足太陽之脈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素問·舉痛論》記載:“背與心相引而痛。”所謂互相牽引作痛,應從兩種情況來理解。一種是疼痛發作時兩處同時疼痛,而且兩個痛處間有牽引的感覺。另一種情況是一處先痛,其痛感傳至另一處,即所謂放射痛。如肝膽疾患放射到肩背。
19.掣痛——掣者,牽線也,掣痛即身體或手足的筋脈牽掣作痛,病變多發生於筋脈,咎其病本,責於肝,筋脈失養所致。
20.跳痛——是一種有節律的一跳一跳的疼痛。《內經》將此描述為:“痛如小錘居其中”,多見於癰腫瘡瘍成膿肘及肝陽上亢之證,如兩太陽穴處跳痛。
21.刺痛——《內經》形象地描述曰:“痛如似錐針刺”,此種疼痛多發生於瘀血出現的區域性,痛處固定不移,伴有一系列的瘀血或缺血表現,如真心痛。
22.搐痛——搐者,積聚也,搐痛即聚痛,《靈樞經白話解》提出搐痛是形容疼痛集中於一處,為侷限性疼痛,多見於瘀血,痰溼等有形實邪凝聚於某處之症。
23.隱痛——指疼痛不甚劇烈,尚可忍耐,但綿綿不休。常見於頭部、脘腹部,一般多由精血虧損,或陽氣不足,陰寒內盛,機體失卻充養、溫煦所致。
24.空痛——指疼痛有空虛之感。常見於頭部或小腹部,多由氣血精髓虧虛,組織器官失其榮養所致。
25.卒痛——指疼痛突然發作,來勢迅猛,一般疼痛比較劇烈,多見於寒證性疼痛,有時此種疼痛也稱為疾痛,痛急,暴痛。
26.緩痛——指疼痛漸斷而來,或徐徐加重,或時痛時止,或始終隱隱而痛,多見於久病,虛證之中,為氣血不足,溫煦失調而痛。
27.時痛——即疼痛過程中時作時止,不是持續疼痛不緩解,而是陣發性疼痛,此種疼痛多見於氣滯性疼痛或虛性疼痛。
28.乍痛——乍者“暫也”“忽也”,即疼痛發作突然,時間短暫,移時復痛,與時痛相比,雖然都歸陣發性疼痛,但比時痛維持時間更短,起病急劇。
29.延遲痛——在蟲獸金刃所傷後,或跌撲損傷之後,當時無明顯疼痛感,往往經過一段時間後才出現疼痛症狀,患者對痛刺激的強度、定位、範圍、發生的時間常常主訴不清,疼痛的持續時間也較長。此種疼痛原因多複雜,可有熱毒鬱積、氣滯血瘀、筋骨錯位等等。
30.持續痛——即痛甚不休,無緩解之時,多為瘀血所致。
31.痛而拒按——疼痛部位不可觸及、按壓,按之則痛劇,此類疼痛多屬實證,如食積內停,胃脘疼痛。
32.痛而喜按——喜歡按壓疼痛部位、按之則痛減,舒適,此類疼痛多屬於虛證,如腎虛腰痛。
33.痛而喜暖——痛而欲飲熱水,或欲加熱敷,得溫得熱則減,遇寒則重,此類多為寒證或虛證,如寒邪犯胃的胃脘痛。
34.痛而惡熱——喜冷痛而欲飲冷水或不欲蓋衣被,得寒則減,則舒服,得熱則劇,此為熱證。
......
如有不足,請各位同仁多多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