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臨床上多見於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故又稱為“五十肩”,多為單側發病,女性多於男性。是一種具有自愈傾向的自限性疾病。推拿治療本病療效顯著。
中醫稱本病為“肩痛”、“肩不舉”、“痺證”、“漏肩風”等,其中“肩不舉”見於《靈樞》;“漏肩風”一詞見於《絳囊撮要》中。
其病因病機,中醫認為是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兼有勞損損傷、風寒溼邪,導致筋失濡養、氣血凝滯。
一、發病機理第一是急性期,可見滑膜水腫、充血、絨毛肥大有滲出。
第二是慢性期,或稱之為凍結期,滑膜腔粘連閉鎖,纖維素樣物質沉澱。主要病理反應發生在關節滑囊、腱鞘或關節腔。
二、診斷1、有肩部外傷、勞損史或感受風寒溼邪的病史。
2、肩部疼痛:初期肩關節疼痛,疼痛可急性發作,活動時加劇,患者因懼怕疼痛而不願過多使用患肢。
3、功能障礙: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受限明顯,呈“凍結”狀態,早期功能障礙多因疼痛引起,後期功能障礙因肩關節廣泛粘連所致。患肢在外展運動時會出現典型的“扛肩”動作。
4、肌萎縮:初期在形態上無任何變化。病程較久者,由於疼痛和廢用,肩部肌肉廣泛性萎縮(以三角肌最為明顯),肩峰突出。但在臨床上,“凍結肩”的肌萎縮程度通常比肩關節結核或肩部神經麻痺所引起的肌萎縮為輕。
5、壓痛點:壓痛廣泛,肩峰下、喙突、岡上肌、四邊孔、三角肌止點、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等處均有壓痛。
6、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各個方向活動均受限。觀察並記錄其活動幅度及粘連程度。
7、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後期可見肩峰、大結節骨質疏鬆,或大結節處密度增高影。肩關節間隙變窄或增寬等。
三、鑑別診斷1、 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臨床上常將其與肩周炎相混淆,好發年齡是20-40歲。主要症狀是肩前部疼痛,肩關節後伸、外旋困難。肱骨結節間溝壓痛,抗阻力屈肘及前臂外旋時,肱二頭肌長頭疼痛加重,稱為葉加森氏徵陽性。X線攝片偶見結節間溝部鈣化影。
2、三角肌下滑囊炎:亦稱肩峰下滑囊炎。其病變多不是原發性病變,而是繼發於岡上肌腱損傷。急性發病時,肩外側深部疼痛,可從肩峰下放射至三角肌止端。肩關節外展、旋轉、內收活動時疼痛加劇。在三角肌和肩峰下有較廣泛的壓痛。
3、岡上肌腱炎:本病好發於40-50歲的中年人,多有外傷史,肩前方痛,肩峰下間隙和大結節近側壓痛,疼痛弧綜合徵(肩關節主動外展60-120度時,腫脹增生的岡上肌腱和滑囊受到肩峰及大結節的擠壓,發生疼痛)。
2、揉穴止痛:接上勢,用點壓、按揉手法依次點壓、按揉肩井、肩內陵、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手三裡、合谷等穴,以酸脹為度,對有粘連部位或痛點施彈撥手法,以解痙止痛,剝離粘連。
3、滑利關節:接上勢,施肩關節搖法,幅度由小到大。然後再作肩關節內收、外展、後伸、內旋的扳法,以鬆解粘連,滑利關節。
4、舒筋活血:接上勢,先用搓揉、拿捏手法施於肩部周圍,然後牽拉提抖上肢,最後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覆上下搓動3-5遍,以放鬆肩臂,達到舒筋活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