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黃帝內經·素問》
現代人的病大部分是由於各種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過度耗損陽氣,致體內寒溼而凝、堵,進而腫瘤、癌症生,比如年輕女性宮寒、月經不調、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失眠、頸椎腰腿痛等亞健康狀態,甚至肥胖。傳統中醫的非藥物療法(灸法、針法、推經點穴法、刺血法、刮法、罐法等等)成為無藥治病之術的根本大法。“不懂艾灸,不會使用艾灸療法,怎麼解除病痛,怎麼能救人性命?”如腫瘤、傷寒、疽瘡、中風、腫脹、洩瀉、久痢、喉痺、小兒急慢驚風、痘疹黑陷、慢支、三高、貧血症、哮喘、大三陽、銀屑病、癲癇等諸多中藥、西藥難以見效症,使用艾灸療法是最好的調理方法。
1、灸後病重
解釋:這很有可能是之前艾灸的時間或者灸量不夠,或者身體太過虛弱所致。因為如果正氣太過虛損,正氣比較弱,這種情況下,相應的臟腑器官是沒有辦法與病邪做鬥爭,在艾火的溫熱刺激下,通過經絡腧穴的傳遞,調整人體氣機,一旦陽氣提升之後,所在病灶正氣增強,有能力與病邪抗爭,這個時候才會出現灸感。
應對方案:當邪氣排到體表時,可以在區域性進行刮痧或者點刺放血讓邪氣及時排出來。
2、返病
有些人可能以前得過某種疾病,治療好了,可能很多年都沒有犯了,一般都會認為自己已經好了。但有可能病根還沒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時間,正氣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們也叫“勾病”,這就是艾灸在幫助身體去病根。
應對方案:注意休息,加強營養,繼續艾灸。
3、艾灸上火
解釋:客觀地說,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上火,因為上火屬於艾灸的一種 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而艾灸後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症狀加重等。
艾灸上火的原因還是有很多的。比如說灸的時間過長、灸量過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從體質上來說,陰虛體質、經絡不痛的人更容易上火。
應對方案:可艾灸湧泉穴,同時晚上用艾葉進行泡腳,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另外,還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將餘熱洩出,或艾灸湧泉、太溪、足三裡等下焦穴位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
4、熱感、走竄感
艾灸穿透性比較強,具有透熱、導熱和傳熱的特點,會隨著經絡進行感傳,有非常好的通竄功能。當出現走竄感之後,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症狀,有的人經絡比較暢通,所以灸幾次這種感覺就會慢慢出現。
艾灸的通竄感還表現在“找病”上,什麼意思呢?當艾灸的熱力滲透到相應的病灶,陽氣充足了,身體自然會進行調整。比如說艾灸中脘穴,胃部會者肝區會感覺不舒服,但是又檢查不出來具體的疾病,其實這就是艾灸的通竄功能在起作用。
5、灸後出汗
解釋:艾灸出汗對現代人是再好不過的養生方法了,人們居住在空調房中,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直接導致寒氣閉塞在體內,陽氣受損,疾病叢生。
現代人吃的化學物質比較多,比如說人工新增劑、抗生素、藥品殘留等都會無形中損害自己的陽氣。通過出汗可以促進毒素排除。
艾灸後出汗是一種正常反應,如果感覺良好,那這種出汗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如果第二天有虛弱的表現,就說明艾灸的量和時間太過了。
艾灸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後背出汗。有的人則是灸的時間長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陽虛比較嚴重的人,施灸的前幾天很少出汗,正氣足了,排汗功能恢復正常,外邪才慢慢通過汗液排出,這就是陽氣不斷提升的表現。這是因為每個人毒素排出的路徑都不同的原因,一般毒素會從最虛弱的地方排出來。
應對方案:
1)配穴的時候要儘量配合太溪、足三裡等下焦、滋陰的穴位。
2)一定要配合補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說山藥、小米、紅棗等補氣養血的食物,防止身體太過虛弱。
注意事項:在用艾灸治療的過程中,如果出汗比較多,除了在方法上進行調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攝。最好寧心靜氣,這樣人體消耗的能量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