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相信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幾位熱衷分享的“養生達人”,時不時販賣健康焦慮,比如“30歲/40歲/50歲是個坎,大部分人都做錯了這1234546789件事……”,“每天一個動作/一味藥/一粒保健品,冠心病/糖尿病/腦梗就會遠離你……”,類似的養生毒雞湯層出不窮。當養生軟文在長輩間流行的時候我們會表示理解,可是當90後80後這些知識新生代也淪陷在違背常識的偽科學養生之道時,就會顯得滑稽可笑,讓人智商蒙羞,時下流行的祛溼、酵素、奈米、護肝等保健元素就是明顯的例子。看過綜藝《我家那閨女》的觀眾一定對吳昕的睡前操作印象深刻。

阿膠

甘草片

綜合維生素

拋開誘人誇張的廣告語,大家有沒有想過,一粒保健品到底含有多少有效成分?安全性如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保健品這個話題。

什麼是保健品?

2015年《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保健食品》中對保健品的定義為:聲稱並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適用於特定人群,能調節機體功能,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可以簡單將保健品理解為供特殊人群食用的食物,因此在審查上,只需滿足食品標準即可,遠遠達不到藥品生產所要求的品質生產規範,更無法保證其療效的準確性。然而目前市場上充斥著大量未經臨床檢驗,卻聲稱有利於健康甚至可以防治及疾病的保健產品。

那麼,外國人也熱衷於“保健”嗎?其實 “保健品”只是中國大陸的一般稱呼,國外及港臺地區一般稱之為膳食補充劑(dietary supplements)。眾所周知,澳洲的保健品深受國人歡迎,然而在澳洲本土,只有特定人群(如飲食單一的素食主義者)才會攝入維生素等營養補充劑。而在美國,免疫力草藥、營養品、維生素等均被列為醫療騙局。《中國日報》、《Health》等知名刊物列出的欺騙消費者的保健品中,燕窩、抗氧化劑、魚油等都榜上有名。

保健品安全嗎?

中國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缺乏高效統一的品質標準,所以除了定義模糊以外,其成份也不明確。從2018年權威部門檢測情況看,在非法添加藥物的保健食品中有4類保健食品最常見[1,2,3,4]:

①在輔助降血糖功能產品中新增格列苯脲、苯乙雙胍、鹽酸吡格列酮、羅格列酮、鹽酸二甲雙胍、格列吡嗪等;

②在緩解陽虛/體力疲勞功能產品中新增西地那非、他達拉非;

④在輔助降血壓功能產品中新增尼群地平、氫氯噻嗪等。

在不明確自身病情的情況下長期攝入上述保健品反而會誘發其他疾病。比如酚酞是一種刺激性瀉藥,長期使用可損害腸神經系統,過量使用可造成電解質紊亂,嚴重時可誘發心律失常,被列入2B類致癌物;

西地那非俗稱偉哥,用於治療男性陰莖勃起功能障礙,會導致頭痛、潮紅、消化不良、鼻塞及視覺異常等症狀,若與硝酸甘油同時服用會造成血壓疊加下降,並有可能造成心源性猝死;

西布曲明用於肥胖症的治療,由於有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可能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厭食、失眠、肝功能異常等症狀,中國、美國、歐盟、澳洲等國家和地區已停止使用。

保健品價效比如何?

所以出於安全性及經濟性的考慮,一般情況下並不建議大家購買保健品作為日常營養的補充。而當日常膳食無法滿足營養所需,確實需要補充攝入保健品時,一定要認準保健品標識,儘量選擇成份明確的產品,並且仔細閱讀說明書。

溫馨提示:

網路時代打破了知識獲取的壁壘,也增大了謬誤滋生的空間。在混亂的健康市場下,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智慧,保健品不能代替合理的膳食與健康生活方式,更不能代替藥物來治療疾病,健康沒有捷徑。

參考資料:

1.陳斌,胡昭君,餘嶽林,等.中成藥和保健食品中非法新增西藥成分檢測方法的探索[J].藥物分析雜誌,2009,29(10): 1677-1680.

2.李丹,文紅梅,崔福春,等..LC-MS/MS法快速測定中成藥、保健食品中非法新增的36種化學成分[J].藥物分析雜誌,2010,30(8):1527-1532.

3.李銳,陳國彪.UPLC-Q-TOF-MS法快速檢測補腎壯陽類中成藥中11個PDE5型抑制劑類藥物[J].藥物分析雜誌,2014,34(5):879-884.

4.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現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總局關於釋出《保健食品中75種非法新增化學藥物的檢測》等3項食品補充檢驗方法的公告[2017年第138號][J].中國食品衛生雜誌,2018.

5.人民日報:目前在中國,所有保健品都是騙人的,沒有例外

6.《Health》:Products you probably don’t need.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反季節蔬菜,吃還是不吃?這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