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編者按:“糖尿病就是吃糖吃出來的”、“糖是萬惡之源”,相信不少讀者都聽說過些話,吃糖與糖尿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就讓我們一起來揭秘吧!

糖類是身體的主要能源物質

糖類,也稱為碳水化合物,包括單糖(葡萄糖、果糖等)、雙糖(蔗糖、乳糖等)和多糖(澱粉和纖維素),主要存在於植物類食品和乳製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包括麵包、麵條、豆類、土豆、大米和豆類。

人體會將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是大腦和肌肉的主要能量來源。作為三大供能營養素之一,1g碳水化合物提供4kcal的熱量,而1g蛋白質提供4kcal的熱量,1g提供脂肪9kcal的熱量。一般建議人們每天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消耗總熱量的佔比45%~65%。然而,碳水化合物的需要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基礎代謝率、活動水平和血糖控制等。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以各種形式出現,包括以下幾種:

膳食纖維:一種身體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於在水果、蔬菜、堅果、種子、豆類和全麥中。總糖:包括天然存在於食品中的糖,如乳製品,以及新增的糖,這些糖在烘焙食品、糖果和甜點中很常見,身體很容易消化和吸收糖。糖醇:一種不能完全被人體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它們吃起來很甜,熱量比總糖少。糖醇被新增到食品中,作為減少熱量的甜味劑,如口香糖、烘焙食品和糖果。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運動,降低血糖和膽固醇,並有助於減少熱量攝入量而幫助人們健康減肥。FDA建議人們每天在2000kcal的飲食中攝入不少於28g的膳食纖維。

吃糖=糖尿病?

我們知道,進餐後人體會將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葡萄糖,吸收進血液後導致血糖上升,進而促使胰腺分泌胰島素,促進血糖進入細胞內利用和儲存,並使血糖開始下降,而血糖水平的反覆大幅波動會損害產生胰島素的細胞,使它們消耗殆盡。最終,可能停產胰島素,或者可能無法正確利用胰島素,即所謂的胰島素抵抗。

研究人員發現超重或肥胖才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高糖飲食只是可能會導致超重與肥胖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糖類並不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因此平時應該控制糖類物質的攝入,不要經常大量進食高糖食物,而不是“談糖色變”,適度才是關鍵。

事實上,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多種多樣,遺傳因素在其發生原因裡只佔10%,另外90%與環境因素(包括飲食過量、運動量減少、肥胖、吸菸、酗酒、情緒壓力、環境汙染等)有關。

擁抱優質碳水,拒絕新增糖

近些年,隨著養生大軍的壯大,許多人開始嘗試新的飲食模式,已經轉向具有潛在的健康益處和減肥效果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如生酮飲食、地中海飲食等。然而,一些型別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全麥和膳食纖維也有著不可忽略的營養價值。

事實上,根據醫學委員會的說法,那些吃豆類、全穀物和蔬菜等天然碳水化合物多的人,患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較低,而其他型別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麵包,則不推薦大量食用。

新增糖則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吃大量含有新增糖的食物,尤其是精加工食物會導致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飲食指南建議,人們每天從新增的糖中得到的熱量不到總熱量的10%,這意味著每天食用新增糖不應超過50g。儘可能限制新增糖對整體健康最好。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女性每天將糖分限制在少於6茶匙(25g),而男性每天的攝入量限制在少於9茶匙(36g)。

如何預防糖尿病?

01控制飲食

飲食要保證合理體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飲食控制膳食要注意相互間搭配平衡,品種要多樣化。40歲左右的中年人,每天攝入食物含熱能1900kcal左右,每天大體的食物量相當於雞蛋1~2個,瘦肉50~100g,植物油50g,糧食200~250g。一般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數除以身高平方)男<25kg/㎡,女<24 kg/㎡為良好;超過這一範圍,應控制膳食量。總的原則是低脂、低糖、低鹽、粗細糧搭配和高纖維素飲食。

02飲食要規律

規律進食,不暴飲暴食,吃飯要細嚼慢嚥,多吃蔬菜,儘可能不在短時間內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這樣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對保護胰腺功能有幫助,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注意。

03定期檢查血糖

對於一些糖尿病高危人群,例如中年人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除常規空腹血糖外,應重視餐後2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定期檢查也是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因為有一些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不會出現任何的糖尿病症狀和其他的不適反應,很難根據症狀自查。

www.medicalnewstoday.com

11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早上起床第一泡尿出現這3個特徵,暗示肝不太好,要勤於養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