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年朋友跟華子抱怨,他平時總是感覺腰腿疼痛,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他是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疼痛,讓他回家補鈣。他就每天都吃鈣片,但是疼痛並沒有緩解,是不是他補鈣的方法不對?
華子告訴他,只要他服用的是合格的鈣片,溶出率不會太差,而且鈣片中基本都會加入維生素D以促進吸收,所以在補鈣的方法上通常不會出問題。之所以他的疼痛沒有緩解,是因為他補的鈣,很可能沒有補到骨頭上。
一、補鈣的方法中國傳統用喝骨頭湯的方式補鈣,其實這樣補鈣的效率很低。因為骨頭中的鈣溶解度很低,用骨頭熬湯,溶解湯中更多的是脂肪,所以骨頭湯喝起來很香,但補鈣的效果很差。其實在牛奶、豆製品、綠葉蔬菜、堅果、海產品等食品中都含有豐富的鈣,只要保證每天攝入食物的多樣性,就會攝入足夠的鈣質。
但是對於缺鈣嚴重的人,或是飲食結構比較單一的人,沒辦法透過“食補”獲得足夠的鈣,就要服用鈣製劑了。正常人每天需要800mg鈣,但青少年、孕婦、哺乳期婦女、老年人等群體每天需要1200mg鈣。通常“食補”佔一半,所以“藥補”一半,就足夠了。
二、促進鈣的吸收有一個說法,說“補鈣時吸收是關鍵”。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人吃到肚子裡的鈣,吸收的效率並不高。需要在維生素D的幫助下,才能進行吸收。而且當人體一次服用鈣的劑量過大時,吸收率還會降低。
所以補鈣時不要盲目選擇大劑量的鈣片,要小劑量的多次服用才是正確的補鈣方式。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人體的面板可以自身合成,但是需要接受陽光的照射。所以天氣好的時候,不妨多曬太陽。但是在寒冷季節穿衣較厚,以及不方便曬太陽的人,就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以促進鈣的吸收。
三、把鈣補到骨頭上現在的鈣製劑中,基本都與維生素D製成了複方藥物,所以吸收上的問題不大。但是很多人補了鈣之後,骨質疏鬆產生的疼痛並沒有緩解,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人體吸收的鈣只是進入了血液,最終要補到骨頭上才算是完成任務。如果血液中的鈣沒有沉積到骨骼中,最終只會“穿身而過”,又會被排出體外。
人體骨骼上有兩種細胞,一種是成骨細胞,負責合成骨骼;一種是破骨細胞,負責破壞骨骼釋放鈣質。人體骨骼,就是由兩種細胞相互作用維持的動態平衡。人在進入老年期之後,破骨細胞的作用會增加,成骨細胞作用減弱,骨中的鈣質就會不斷地流失。不解決這一問題,補進去的鈣就到不了骨骼上。
想讓鈣沉積到骨骼,採用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運動,主要是抗阻運動。也就是說,需要肌肉發力,抵抗外來阻力的運動。比如說舉槓鈴、沙袋負重等運動,可以有效促進成骨細胞活性,幫助鈣沉積在骨骼上。
但運動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長期堅持才能看到效果,對於已經出現骨質疏鬆的人,如果運動不當有可能造成身體損傷。所以第二種方法就是使用藥物,常用的是雙膦酸鹽類藥物,如阿侖膦酸鈉、依替膦酸二鈉等藥物,可以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增加鈣沉積,提高骨骼強度,以緩解骨質疏鬆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