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是以面部肌肉陣發性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頑固性疾病,是中醫鍼灸科常見病,多發病。現代醫學就其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中醫理論認為該病屬"筋惕肉瞤","顏面抽搐"範疇。
鍼灸治療面肌痙攣,在古籍中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提到"承泣主目瞤動與項口相引"。之後,在《鍼灸資生經》、《普濟方》及《鍼灸大成》等書中都有提及。其中,《鍼灸資生經》描述甚為形象,指出其臨床表現為"目翳,面葉葉動牽口眼",《普濟方》則有多條條目涉及本病的鍼灸治療。面肌痙攣是以面部肌肉陣發性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頑固性疾病,是中醫鍼灸科常見病,多發病。現代醫學就其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中醫理論認為該病屬"筋惕肉瞤","顏面抽搐"範疇。輕者僅限於眼周抽動,甚者牽動面部和口角,嚴重者則牽扯到頜部,耳或頭皮抽動,臨床上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總的病機是邪氣久留筋脈,阻滯氣血執行致氣血瘀阻,脈絡不通或人體脾胃弱,氣血化源不足,筋脈肌肉失於濡養或肝腎陰虛,陽亢風動等內外因素而發病,治療上多用補氣養血,祛風通絡,鎮靜止痙之法,所以取下關,顴髎,合谷疏通經絡,祛風止痙,調和氣血以恢復區域性肌肉的神經功能,陽陵泉為膽經"合"穴,又是筋之"會"穴,計之有舒筋活絡,緩解痙攣的作用,再加上根據病情對症取穴和配合口服中藥治療。以改善面部血液供給,使肌肉得到濡養,則抽搐自止,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