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大凡是病,或發熱,或咳嗽,或是肚子疼,或是睡不著覺,總是會給人的身體或是心理造成某種損害。當人們感受到這種損害時,便知道自己是病了,於是求醫問藥以圖康復。

心肌梗塞、腦中風之類自是嚴重的疾病,發作時豈止讓人感到痛苦,還會威脅到生命的安全,而且發作時往往讓人措手不及,於是提倡預防。

現代醫學研究發生此類疾病的根源在於高血壓、糖尿病、脂代謝紊亂。治病必求其本,治了這三種病也就預防了心肌梗死、腦中風。

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人們更多地關注到健康,對這三種疾病理應尤加關注。

不過,這些病卻與一般人們對“疾病”的概念的理解有些不同,以致雖說人人都關注健康,但對這三種疾病的認知卻有許多偏差:

一是這些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

高血壓雖說會讓人頭暈,但絕大多數病人並無此感覺;

糖尿病的症狀應有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但現在常見的2型糖尿病則多無明顯症狀;

脂代謝紊亂則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不適,所以一些人對此類疾病並不介意。

二是這些疾病大多進展緩慢,甚至過了一二十年,從表面上看並未對人造成明顯的傷害,也使得一些人對此類疾病不以為意。

當然,這個“未造成明顯的傷害”,只是表面上的,實際上血管的損傷、動脈粥樣硬化是在逐年加重的。

三是這些疾病的治療除了用藥之外,還必須改善生活行為。

如:有脂代謝紊亂的人應控制脂肪的攝入,高血壓者應控鹽,糖尿病人連吃飯都得控制,且不是控制一時,這很讓一些人覺得為難,大多時間一長也就不那麼認真了。

再就是藥物治療方面的誤區了。看病吃藥本是常理,但若有人因並無不適,不以為是病,自然不會看病吃藥。也有些人雖然確實認識到這些沒有明顯症狀的病也是病,但過於自信於自身的調節力量。

不錯,人體的確有一定的對於疾病的免疫力、調節力,但是終究是有限的。

所以對於“高血壓前期”、“空腹血糖受損”以及輕度的膽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確也不必急於用藥治療,而是應該努力改善生活行為,如“高血壓前期”者應該多運動,儘量吃得淡,“空腹血糖受損”者應該控制食量、多多運動,膽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的人自然應該控制脂肪類食物的攝入等等。

這些措施有時確實有效,甚至就此避免了患上高血壓、糖尿病。

但並非所有情況皆能如此。畢竟血壓、血糖高起來,或血脂查出不正常,多數還是人體本身新陳代謝的紊亂,有的還有一定的遺傳背景。

比如說人體內的膽固醇,80%是身體自己製造的,20%是吃進來的,改善飲食行為是重要的,那是解決這20%的問題,如若很好地控制了脂肪飲食,這膽固醇仍不能滿意下降,那麼就應該尋求藥物的幫助了。高血壓、糖尿病也同此一理。

改善生活行為是重要的,但許多時候還是需要藉助於藥物的幫助。“是藥三分毒”告誡人們不要濫用藥物。

藥物的確也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但面對高血壓、糖尿病、脂代謝紊亂這類可能引起嚴重後果的疾病,豈能因噎廢食?

當然,如何用藥、用什麼藥、用多大的量,如何避免藥物的副作用,皆應由醫生權衡決定。

現在臨床應用的降壓、降糖、調脂藥物大多甚為有效,如能結合生活行為的改善,大多能很好地控制這些疾病。而控制了這些疾病,事實上便是預防了心肌梗塞、腦中風之類的心腦血管病,自然是人們都樂見其成的。

問題是血壓、血糖都降到正常了,血脂也調好了,這藥還要不要繼續用呢?

人們自然希望一勞永逸,病好了就不吃藥了。可惜不行,因為這些病的發生是人體內在的、外在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即使外在的因素控制得極好,內在的已經發生了的代謝障礙,事實上難以徹底改變,所以此類藥物原則上應該終身服用,以策安全。

對於需要終身服藥一事,也讓一部分人耿耿於懷,因之有隨意停藥以致前功盡棄的,甚至有引起病情波動發生意外的。

所以若是病情控制穩定,多數可在醫生指導下減量,而不宜輕易停藥。

當然,少數糖尿病病人病情較輕的,也許可在嚴格的飲食控制和適當運動的情況之下,停藥觀察,若血糖又復升高,當然還是需要藥物治療。同樣,血脂都正常了,若是沒有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或許也可以試著停藥看看,但必須密切檢查,一旦血脂異常,必須重新服藥治療。

而對於高血壓的病人,則連試試也別試,因為停藥造成的血壓波動,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用藥如用兵”,或進或退都必須十分慎重,終是性命攸關之事。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白髮、脫髮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