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不斷前行,養生的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古時候如果使用藥材養生多數需要煎煮,而近些年流行泡水喝,這種方式雖然有不能充分浸出有效成分的弊端,但也方便使用,尤其是在辦公室之中更符合實際需要。
很多人崇尚用名貴藥材強身健體,這雖不能說是錯誤,但很多時候僅是大材小用,甚至對某些亞健康狀態來說,名貴藥材並不一定就是最佳選擇,比如有一物雖然名為“益智”卻不健腦,養生有益於脾、腎兩個臟腑,它的主要養生之功在於“溫脾暖腎以驅寒氣,固精止遺以養腎氣”,此外還能適宜用於止兒童流涎。
這一物就是多年生薑科植物益智的成熟果實,被稱作益智仁,多見於南海、廣東等南方地區,所以一般見到的益智仁都是經過乾燥之後的,挑選時以粒大且飽滿,聞起來氣味濃郁的為佳,泡水或者煎煮之前最好搗碎,以便於所含有的成分更容易析出。
益智仁的命名與中醫傳統文化相關,原名是益智果,因為中醫基礎理論中“脾主智”,益智仁養生有益於脾臟而得名。益智仁首記載於晉朝的《南方草木狀》;後來《廣志》記載“含之攝涎穢”;《本草拾遺》記載“益氣安神,補不足,利三焦,調諸氣”,並首次記載了益智仁固精止遺之功;《啟源》記載“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氣,主多唾”。
通過歷代的不斷總結與探索,發現益智仁的益處雖多但根據不同的搭配而有不同的表現或者側重點,因此用它養生的益處歸類可以分為2類。
1.益智仁養生暖腎、固精氣。俗話說人有三寶,分別是“精、氣、神”,其實“精”就是腎中的精氣,它是一種無形而只存在於理論中的物質,然而還有一種有形之“精”,兩者的關係十分密切。而益智仁養生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暖腎益氣、固精”。
在典籍《本草正義》中提到益智仁“溫脾腎,尤以固澀為主”,因此益智仁主要是固精防止精氣不當的疏洩而養精氣。如果是腎氣虛寒而“封藏”精氣失調的人適合用益智仁與補骨脂、龍骨、金櫻子搭配養生;如果心腎之氣不足而睡夢中精氣疏洩的人適宜用益智仁、烏藥、山藥養生。
如果是腎火過旺而精氣不固的人適宜用益智仁、黃柏、知母以及豬苓養生;如果是兒童經常尿床也屬於腎氣不固,可用益智仁、烏藥、山藥調養。
2.益智仁養生溫脾胃。脾胃的虛寒是比較常見的亞健康,益智仁養生的特點就是“暖”,不僅暖腎還暖脾胃、散脾胃的寒氣,古籍中說它“逐冷氣,除溼濁”。如果是脾胃虛寒而腹部發涼、手足不溫的人適宜用益智仁與黨參、白朮、砂仁、高良薑搭檔;如果是脾腎虛寒而經常早上“便意盎然”,其他時間正常的人可用益智仁、補骨脂以及肉豆蔻養生。
3.益智仁養生止兒童流涎。在傳統中醫文化中認為“唾為腎所主,涎為脾所生”,如果脾胃有寒則容易出現流涎、唾液多,益智仁養生溫脾暖腎善於止流涎,尤其是孩童。在古籍《廣志》中記載“含之攝涎穢”。
如果經常流涎的人可用益智仁與健脾燥溼的蒼朮、茯苓、陳皮以及柯子搭配養生。同時現代的研究發現益智仁的確有調節唾液分泌的作用,也是通過科學的方式驗證了益智仁“止流涎”之功。
非特殊情況下,益智仁不能多用,以3至9克為度,此外陰虛火旺的人、因大熱而精氣不固的人最好不要用益智仁養生。
益智仁自古用來養生,古時候多數是煎煮後喝湯,然而現在的生活、工作節奏較古時候加快,因此泡水喝的方法因為更加方便快捷而受到更多人喜愛,但有一個小技巧需要了解,那就是先搗碎益智仁再泡水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