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給大家介紹了在艾灸過程中出現的的5種艾灸反應及處理方法,今天再給大家介紹艾灸的另外4種排病反應,給大家科普一下艾灸知識,讓養生保健達到更好的效果。
1、灸後腹瀉、肚子叫
解釋:既然艾灸可以培補人體元陽,為什麼還會出現腹瀉呢?
艾灸之後,陽氣提升,會在體內執行,腸胃功能開始恢復,大腸的蠕動也會加強,陽氣將臟腑以及經脈中的寒邪化開,被排出體外,這種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瀉,或者排尿增多,如果腹瀉則一般說明腸胃有問題,陰邪化開之後就會以腹瀉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像雪化成水尋找一個正常的排洩途徑一樣。
應對方案:艾灸關元、足三裡、神闕穴,培補元氣,增強正氣,使寒溼等外邪儘快排出體外。若因腹瀉出現虛脫,同時伴有嘔吐等其他症狀,就需要配合一些藥物調理。如果是脫水的話,就要喝點糖鹽水,在溫水中加入適當精鹽、白糖。
注意事項:還有很多人,艾灸幾次之後,肚子會咕咕叫,說明腸胃功能有問題,以胃、腸寒為主。這類人並非剛開始就有這種反應,最長的患者可能在艾灸1年之後。這個時候,灸友們大可放心繼續艾灸,只要堅持下來,把臟腑中的濁氣排出體外症狀就會消失。
2、灸後起紅點、紅疹,發癢
解釋:艾灸可以培補人體陽氣,待人體正氣充足之後,在氣機的鼓動下,體內的寒溼外邪被化開,就像我們打掃完房間需要把垃圾倒掉一樣,這些垃圾毒素就會從面板和經絡中排出來,其表現方式就是起紅點、紅疹,發癢,這都是排寒溼風等邪氣的重要表現。
應對方案:脾胃功能相對比較弱的人,艾灸的過程中需要加強脾腧、胃腧,同時適當吃一些山藥薏米粥等補脾祛溼的食物。
對於起紅疹後不癢的人來說,只要堅持艾灸,提升陽氣,紅疹會逐漸消失的。
如果癢得非常難受,一個方法就是立即艾灸,把已經返到體表的寒氣、溼氣、風氣盡快排乾淨,另外也可以直接在患處塗上艾灰,很快就能起到止癢的效果。
如果有專業艾灸人士操作就更好了,可以選擇大椎、心俞、膻中、十宣等穴位,用三稜針進行點刺放血,每週一到兩次,讓病邪及時排出去,待症狀緩解後就能及時停止。
此時最好不用停止艾灸,否則會使病邪再一次入裡,甚至會侵蝕臟腑。如果症狀比較嚴重,可以在大椎穴、膀胱經腧穴進行放血。
注意:在此調理期間要儘量保持清淡的飲食,保持愉悅的心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3、灸後腹脹、打嗝、放屁
解釋:艾灸後陽氣提升,出現放屁、打嗝的現象也說明人體的腸胃功能開始恢復正常了。
但並不是每個人艾灸後都會有放屁、打嗝的反應,如果正氣不足,就會表現為腹脹,一般來說表明身體上虛下寒,如果能夠及時將臟腑的邪氣排出體外,就會感覺身體非常輕鬆。
有些人艾灸後排出的屁特別臭,這就說明腸胃問題相對比較重。
另外,肝、膽、胰腺等消化性器官有問題也容易出現這種排氣反應,如果是寒性體質,放屁、打嗝的症狀反應的就更為劇烈。
應對方案:這裡提醒大家一點,無論是大小便還是屁,都是人體應該及時排出去的垃圾,此時可以用隔姜灸,同時配合自己的症狀,如果是脾胃功能弱,就加上足三裡、脾俞穴,如果是肝膽功能有問題,就配合肝俞、膽俞,肝氣瘀滯就配合太沖穴。
4、灸後動、酸、麻、脹、痛、癢、重
動感,艾灸一段時間後感覺到穴位深處有響動或者病變部位出現動感,我們統稱之為“動感”, 這說明身體的正氣得到充足的提升後,瘀滯的經絡得到疏通,會隨著此灸感的出現而痊癒。
這就說明疾病在逐漸好轉。一般不需要特別處理。
艾灸後感到痠痛,一般以四肢、後背、經絡最為常見。比如說脾胃功能弱的人在艾灸後可能會出現腿部胃經酸脹感或者伴有重感,因為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如果脾胃出現問題,則氣血供應不足,代謝能力減弱,經絡就容易出現流通不暢,但瘀滯的還不是特別嚴重。
應對方案:此時最好配合刮痧、按摩的方法疏通經絡。可以先用雙手拇指逐條交替划動胃經及脾經,找到相應的結節點或者酸脹感比較重的部位加強疏通或者按揉,也可以一邊做懸灸,一邊按揉,慢慢會發現脹痛感逐漸減輕。
酸感症狀比較重,同時增加中脘、足三裡、脾俞、胃俞、三陰交這些調理脾胃的穴位,適當增加食用山藥、紅棗、豆類等補充氣血的食物。
艾灸後麻感比較明顯,特別是四肢以及四肢末端最常見,說明經絡相對比較暢通,但正處於氣到血未到的階段。
如果出現手足發麻的刺痛感,是陽氣上升後,原來閉塞的經穴打通,氣血執行加快,體內的垃圾和毒素儘快排出體外,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手足發麻的感覺
所以要加強疼痛部位的按摩及刮痧,同時配合艾灸,直到刺痛感覺消失,此時配合刺痛區域所在經絡的按摩效果更好。
艾灸後出現癢症比較明顯,說明體內溼氣較重,如果伴有動感,也表明疾病正在趨於痊癒。
可以用艾葉、花椒、生薑配伍泡腳,每天進行20~30分鐘,幫助排出體內寒溼,艾灸時可增加豐隆、脾俞施灸的時間。在飲食方面,可適當食用薏米紅豆粥等祛溼健脾的藥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