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水和食物進入胃,叫“水谷”,然後到脾中進行消化。中醫認為,脾的消化方法像蒸酒糟一樣,將水谷精華化成霧氣,上升到心的位置,霧氣被肺的涼氣進行蕭降,化為水,進入腎。這種水中含有兩樣東西——精華液和無用廢水,精華液(津液)在腎中儲藏,再分配給五臟,變氣血等;而廢水則到膀胱,變尿液。脾胃中的廢渣則排入二腸,變為糞溺。

被肺清降下到腎的水液,同時帶來了心火的熱量,溫暖了腎水,腎水不寒。腎水蒸發,又會讓肝的環境溫暖如春,肝木心情舒暢,正常工作,同樣也溫暖脾胃,讓脾胃有能力磨化谷水,化氣生血。看看,多麼完美的“運動組合”,脾胃(土)就是中心軸,肝、心、肺、腎就是四個輪子,四輪圍著中心旋轉(五行),人體就生生不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身體就生病了。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說:“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進胃強即所以安五臟也。”

明末的醫家孫文胤在其《丹臺玉案·脾胃門》中指出:“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其意是指,五臟必資於谷氣,谷入於胃,和調五臟而血生,脾胃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營養五臟;脾胃受損,則氣血生化之源虧乏,導致五臟失養,氣機失調,變生各種疾病。

可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所以,我們養脾胃其實是在安撫五臟。那麼,脾胃與其他臟器有什麼具體的關係呢?

脾胃虛最先影響肺。《脾胃論》曰:“脾胃一虛,則肺氣先絕”“肺金受病,由脾胃虛,不能生肺。脾與胃相表裡,居於中焦,是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之升降正常,則周身氣機轉輸正常。”《格致餘論·臌脹論》雲:“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饞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之為無病之人。若脾氣虛,升降失常,影響肺之直肅則作喘”。也就是說,脾與肺的功能是相互影響的。脾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肺金失養,就容易出現氣短、動則氣促等肺氣虛的表現。

心與脾的關係就像一對母子,心病要從脾胃治。前文已經講過,脾統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現了問題,氣血就不能旺盛暢通,就會導致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

肝與脾胃是互相影響的。或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剛剛吃完飯卻還感覺肚子餓,可用手一摸,肚子又是鼓鼓的,有時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其實,這和肝鬱氣滯有關,往往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或者情緒波動太大引起的。出現這種情況,必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反過來,脾胃對肝臟的影響也很大,比如常見的脂肪肝,其產生的根源就在於脾胃,是因為脾胃無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體內垃圾處理困難,堆積在肝臟中,因而影響了肝臟的供血及其他功能。

脾虛往往腎也虛。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溼就不存在;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溼;脾臟溼,腎臟燥,最終演變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腎寒和腦衰。脾胃與心肝肺腎既是相通相連,又是互相制約的。脾胃衰源於“一臟器衰,另一臟器同樣也衰”。在特定環境下,五臟互相幫助、互相制約、互相依賴、各自保養,反之則形成枯竭。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BEYONDSEA北冰源:吃海蔘是一種長期增值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