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消化性潰瘍,是1種常見的疾病 ,有研究資料表明,大約10%的人,在一生中曾被潰瘍襲擾。潰瘍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本質上,是黏膜發生炎性反應與壞死、脫落、形成潰瘍,病變可以深達肌層。消化道潰瘍,能否癒合,並且減少復發,受到個人生活方式及用藥方案的雙重影響。因此,病情控制,既要靠自己,還要靠大夫。

消化性潰瘍,通常發生在與胃酸分泌有關的黏膜,比如食管、胃、十二指腸、胃與空腸的吻合口附近、麥克爾憩室,不過,最常見的部位是胃與十二指腸,而且,這2個部位的潰瘍,會產生不同的特點。胃潰瘍的特點,是在飯後馬上感覺不適,出現疼痛、胃脹、打飽嗝、噯氣、反酸;十二指腸潰瘍,疼痛主要發生在夜間,會在吃東西后,出現疼痛緩解,主要原因是胃部食物的存留量,帶來胃酸濃度變化,胃部排空,迷走神經刺激胃酸分泌,加重疼痛。

醫學界對於消化性潰瘍的認識,經歷了3次質的飛躍,而且每次認識的轉變,也帶來治療方法的改進。第1次,是1910年,施旺茨教授提出,無酸無潰瘍學說,由此帶來了抑酸治療,直到現在,中和胃酸仍然是應對消化性潰瘍的核心理念,只是這幾十年來,抑酸藥物的變化較大,90年代之後,主要是應用質子泵抑制劑。

對消化性潰瘍認識的第2次飛躍,發生在80年代後期,2位澳大利亞學者提出了幽門螺桿菌學說,認為沒有感染就沒有潰瘍,並且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第3次飛躍,出現在本世紀初,新的學說較多,其中最受推崇的是漏屋頂學說,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後,胃黏膜就像漏雨的屋頂,導致胃酸彌散,造成黏膜進一步損傷。因此,抑酸治療只能取得短期效果,必須修復黏膜,屋頂結實了,才能躲避酸雨影響。應對消化性潰瘍的策略,是首選質子泵抑制劑,並且聯合幽門螺桿菌根治。主流方案是胃潰瘍治療6到8周,十二指腸潰瘍治療4到6周,目標是胃鏡下的潰瘍癒合率達到90%以上。

規範治療8周後,沒有癒合的潰瘍,稱為難治性潰瘍。研究認為,潰瘍難以癒合,主要由8類因素造成。第1是幽門螺桿菌持續感染,可能是耐藥或者用藥不規範引起;第2是治療期間沒有停用非甾體類消炎藥或阿司匹林等藥物,影響潰瘍癒合;第3是吸菸;第4是抑酸不足;第5是胃泌素瘤等因素造成高胃酸分泌;第6是存在尿毒症、肝硬化等影響潰瘍癒合的疾病;第7是潰瘍巨大,癒合需要更長時間;第8是誤診,比如將胃癌、克羅恩病、結核等疾病,誤診為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和康復,需要患者與大夫密切配合。若想潰瘍癒合,並且減少復發,需要從用藥及生活方式等2個維度,嚴格要求自己。從用藥角度來看,1是按照治療方案規範服藥,不要擅自增減藥量或停藥。此外,還要控制3類損傷胃黏膜的藥物,第1類是乙醯水楊酸,代表藥物是阿司匹林,如果是長期服用的患者,應該選擇最低劑量,最好每天不超過75毫克,而且應該在飯後服用腸溶片;第2類是保泰松、布洛芬、消炎痛等抗炎藥;第3類是皮質類固醇等激素。

應對消化性潰瘍,還需要改變生活方式。首先,是注意進食習慣,臨睡前不要吃東西,以免刺激夜間胃酸分泌;控制濃茶、咖啡、辛辣刺激食物,避免粗糙食物,進食時要放慢速度,細嚼慢嚥;還要避免飢餓及暴飲暴食;同時,應該戒菸戒酒。此外,秋冬或冬春季節交替的時候,氣溫變化較大,胃需要適應,消化能力會有所減弱,胃酸濃度因此升高,會導致潰瘍復發,因此,應該注意胃部保暖。最後,需要提醒,精神因素,比如抑鬱或焦慮,也會影響消化性潰瘍的癒合,如果久治不愈,應該進行相關檢查,確診後,需要結合抗抑鬱或抗焦慮治療。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慢性病那些事##健康科普排位賽#

6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那些引起過敏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