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醫為什麼說“心主神明”,是否應該是“腦主神明”,這可能是大部分不瞭解中醫的老百姓的看法。在中、西醫之間關於心腦之爭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其實這種爭議是多餘的。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兩方的認識方法和看待問題的角度都有差異。中醫並非不講腦,腦被稱為“髓海、元神之府”,只是中醫強調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將腦與心腎相聯絡,而西醫所說的大腦,從解剖結構而言即中醫的腦髓,是由腎精化生,腎精充足,則腦髓充盈;而大腦功能正常發揮的前提是有足夠的血液供養,由心提供。所以才有中國人“計上心來”“工於心計”“做賊心虛”的普遍認識。

中醫認為心有二: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的重要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執行至全身,發揮滋潤和營養作用。心行血發揮滋養作用最為重要的是大腦,西醫將二者稱為“心腦血管系統”,大腦得到心血的滋養,就會產生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並統帥全身各處的功能活動協調。而中醫所謂的神,其中之一就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活動,被稱為狹義之神;另外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被稱為廣義之神,所以中醫就將心的這個功能稱為“心主藏神”。《黃帝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的精神、意識、思維狀態、舌體的運動等可反映出心主神志功能的正常與否。而心主神志的實現依賴心氣推動血液的營養。

正常情況下,血液充足,心氣充足,推動有力,血液在脈內執行至全身,則血肉之心的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表現在外為面色紅潤有光澤,舌色淡紅,血脈充盈。心主血脈正常,則行血至神明之心,為其提供營養,表現為頭腦清楚,思維敏捷,記憶力好。舌體得到血液的供養,在神明之心的支配下,表現為味覺靈敏、柔軟運動靈活、說話流利。病理情況下,若心氣虛、心血虛或心脈瘀阻,都有可能出現心血不能養心神,導致精神恍惚、失眠、健忘、頭痛頭暈,甚至精神失常、痴呆、昏迷不醒等心神失常的病變。

由此可見,心腦的關係尤為重要,心的病變必然聯絡到腦引發病變,而腦的病變也多從心入手治療,如“養心安神”“清心安神”等治療方法,這些都是中醫“心主神明”的理論基礎和應用體現。

12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中老年人保養身體,重在養成4個習慣,每天堅持,身體或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