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疾病的發生錯綜複雜,有內在和外來的因素。人體與自然環境,以及人體內在環境之間,存在著整體統一的聯絡,維持相對的動態平衡,從而保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但機體時刻受著內外因素的影響,干擾著這種動態平衡狀態。在一般情況下,人體的自身調節功能尚能維持這種平衡狀態,保持健康,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果內外因素的影響超過人體的適應力,破壞人體的陰陽動態平衡,而人體的調節功能又不能立即消除這種干擾,以恢復生理上的平衡時,人體就會出現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

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致病因素引起的各種病理性損害與人體正氣抗損害的反應相互鬥爭,貫穿於疾病發展過程的始終,邪正鬥爭的過程和力量的對比,決定著疾病發展的方向和結局。在一般情況下,若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氣血充盈,衛外固密,常足以抗禦邪氣的侵襲,病邪便難以侵入,即使邪氣侵入,亦能驅邪外出。因此,一般不易發病,即使發病也較輕淺易愈。當正氣不足時,或邪氣的致病能力超過正氣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時,邪正之間的力量對比表現為邪盛正衰,正氣無力抗邪,感邪後又不能及時驅邪外出,更無力盡快修復病邪對機體造成的損傷,及時調節紊亂的功能活動,於是發生疾病。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與正氣的鬥爭,以及它們之間的力量的對比,常常影響著疾病的發展方向和轉歸。

人是生存在一定的環境之中的。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不同工作條件,環境各不相同。不同的環境能對人體造成不同的影響,因而其發病情況也有差異。一般地說,人長期生活於某一較為穩定的環境中,便會獲得對此種環境的適應性,因此不易生病;若環境突然發生變化,人在短時間內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就會感受外邪而發病。

中醫認為,致病有"六淫邪氣",即風、寒、暑、溼、燥、火六邪。而這六邪中最讓人討厭的就是溼邪。所以老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這是臨床經驗的總結,也是患者本身的感受。 不管我們在生活中遭遇怎樣的寒冷,只要不是致命的,都能透過調理而祛除。可是溼"邪卻不同。因為溼邪的產生,與人體臟腑的功能衰敗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脾胃虛弱是溼產生的根源,如果不積極調節脾胃功能,那麼溼會傳導至五臟六腑,從而形成上、中、下三焦全出現溼的症狀,並且能透過十二經脈綿延到全身。這就是為什麼溼一旦在人體體現,就會出現從裡到外、從上到下,從而到達全身的諸多症狀。由此可見溼邪的纏綿和難治。另外,溼邪不光是由內在脾胃虛弱而引起,環境中的溼邪也會對人體虎視眈眈,無孔不入。尤其是在梅雨季節,潮溼的環境,只要稍不注意,溼邪就能襲擊人體,與身體內溼相勾結,導致內外生溼,人也就苦不堪言。並且溼邪從來不安分。溼是最容易滲透的,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其他邪氣狼狽為奸。比如遇熱產生溼熱,遇冷產生寒溼,遇風產生風溼,等等。這些溼邪互相勾結,給人體帶來巨大的痛苦,並且綿延不愈,給身心帶來很大的危害。 可見"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體現了中醫文化對於溼邪的深刻認知,也告訴我們溼邪襲身的危害性,一定要注意在生活中預防溼邪困擾身體。這是扼制疾病的源頭,尤其是一些重大疾病,如人們常說得死不了的癌症——風溼等,都跟溼邪的侵擾有很大的關係。雖然我們講溼熱,但是溼是防治的重中之重,所以一定要注意!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提示了溼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尤其是不易祛除,所以要注意從源頭做起,以防溼邪纏身,有效避免溼熱、寒溼、痰溼等致病因素的產生。防溼邪,是安身保命的重要舉措。

13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面板疾病的面板CT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