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發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感冒發燒、過敏,手術後,長輩最愛叮囑的一句話就是:“不能吃雞蛋、魚、蝦”等,它們都是總所周知、傳說中的發物。為什麼不能吃呢?回覆則是病中要“忌口”,不能吃“發物”,否則會影響傷口或者加重病情。
為什麼中國人都格外強調這個說法?古人認為,食物與藥草一樣,皆有“寒、涼、溫、熱、平”五性,“辛、甘、酸、苦、鹹”五味。因此,生病時吃不對的東西會導致病情綿延;如果錯吃“發物”,還會導致疾病加重或復發。出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讓很多人十分忌憚。
發物究竟指什麼呢?發物具體有哪些,很多人頭頭是道:魚、蝦、蟹、竹筍、南瓜、公雞……其實,在流傳於世的中醫學專業著作中,鮮少見有醫學大家、學者對其做出清晰的定義。
總的來說,長輩口中的“發物”,更像是由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忌口”、“某兩種食物不可同吃”等飲食禁忌,發展到對病人的特殊飲食指導。
現代中醫裡的“發物”現代醫學對於“發物”的定義傾向於“過敏”和“藥理反應”。很多中醫藥師叮囑患者,用藥期間不宜吃魚腥、海鮮、辛辣等,但並不是因為這些食物本身有害,被說是“發物”,而是對某些特殊體質、特定疾病患者恢復不利的食物。
比如,腹瀉、便祕、痔瘡發作期、胃腸手術患者,不應該吃糯米、油炸、辣椒等難消化的食物;面板過敏的患者,最好暫時告別海鮮、蝦蟹、芒果等高蛋白或易致敏的食物;痛風患者也要減少攝入高嘌呤食物。
總的來說,被稱為發物的食物對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不好的影響,只對於一些過敏體質者和患有某些特殊疾病的人,才需要“忌口”。如果本身對食物不過敏,也不是醫生重點叮囑的術後特殊飲食人群,完全沒必要聞“發物”色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