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是現代醫學的病名,祖國醫學文獻中沒有這一病名的記載,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祖先對這一病症一無所知。事實上,我們的祖先對高脂血症的內容早就有了一定的認識。其內容多包含在胸痺、胸痛、中風、痰證、眩暈等證之中。如《素問●通評虛實論》說:“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意為像消渴、中風、半身不遂等都是--些體質肥胖、養尊處優的人過多地嗜食膏粱厚味所致。
在高脂血症合併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時,往往痰瘀並見。痰濁停聚於血脈之中,阻礙氣機的執行,氣滯則血瘀,故痰濁不消,日久必導致血瘀。臨床上經常可見到胸痛、頭痛等部位固定性疼痛,及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等表現。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都明顯升高(如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增高、紅細胞沉降率加塊、血小板聚集率增加等),客觀地反映了末梢迴圈存在淤滯。
血漿中含有的人體所需的脂質成分,稱為血脂。血脂包括脂肪(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類固醇),它廣泛存在於人體之中,血脂中的這些成分是生命細胞的基礎代謝必需物質。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其中甘油三酯的作用是參與人體內能量代謝,而膽固醇主要用於合成細胞漿膜、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歷來被認為是高脂血症的罪魁禍首。
甘油三酯(又稱中性脂肪)是由甘油與長鏈脂肪酸結合而成,它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脂類,人體內大部分組織都是利用甘油三酯分解的產物供給能量的。與此同時,肝臟、脂肪等組織還可以進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組織中貯存,這樣就可以源源不斷地供給身體的能
量了。
血液中甘油三酯的來源:一是由食物脂肪轉化,一是由體內合成。前者在乳糜微粒中,後者在極低密度脂蛋白中,通過血液迴圈運輸到機體各組織。進食後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主要在乳糜微粒中,空腹時主要在極低密度脂蛋白中。肝臟不僅可以攝人從脂肪組織中釋放出的遊離的脂肪酸,還可將一些糖類合成脂肪酸,並且將這些脂肪酸作為原料合成甘油三酯,又以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分泌到血液中。因此,當機體脂類代謝發生紊亂或攝入過多的脂肪後,血清甘油三酯就會增高。
血清甘油三酯增高,多見於動脈粥樣硬化症、腎病綜合徵、慢性腎炎腎病期、腎澱粉樣變性、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肥胖病、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癥、先天性脂蛋白酶缺陷、脂肪肝,糖原沉積症和妊娠後期。血清甘油三酯減少,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愛迪生病、重症肝實質病變、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先天性β脂蛋白缺乏症、吸收不良綜合徵等。
膽固醇是一種白色的晶體,質地柔軟,人的膽汁、神經組織、血液中含膽固醇較多。膽固醇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來自於膳食,二是由肝臟合成。膽固醇是- -種脂溶性物質,不能獨自在血液中執行,必須和蛋白質分子結合成脂蛋白微粒在血液中執行。如果細胞膜中缺少膽固醇,細胞膜就會變脆,變硬,易破碎。膽固醇還用於生成雌性激素,維持人體的第二性徵;產生維生素D,調節人體鈣、磷的吸收和代謝。
膽固醇在血液中以兩種形式存在: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從肝臟運到外周組織,包括冠狀動脈,而高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從細胞運回肝臟。低密度脂蛋白過多,會加速膽固醇在外周組織的沉積,誘發冠心病。
96歲老中醫:開水加1勺它,連吃15天,清血管防血栓,頭不暈了
“它”是指黃花月草素類的不飽和脂肪酸,黃花月草素可有效防治動脈硬化、高血脂等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維持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微迴圈等作用,促進脂肪的分解,避免過多脂肪在體內沉積,降低血脂水平。具有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對於控制血脂異常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