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紅光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的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會受損傷,下肢血液供應不足,同時下肢的神經病變會造成下肢的感覺不正常,腳部受到外傷或被細菌感染時,傷處就會長久不好,甚至發生潰爛,形成糖尿病足。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做“足”功課。1、每日檢查足部。每天仔細檢查雙腳,特別是腳趾縫間,若發現區域性面板紅腫、擦傷、水皰、磨破,應及時醫治。2、每日洗腳,保持足部衛生。每晚用溫水洗腳,水溫在45℃左右,水太熱容易燙傷面板,太涼又不利於血液迴圈。泡腳時間以10分鐘為宜,洗完腳後用柔軟、吸水性好的乾毛巾擦拭乾淨(要特別注意腳趾縫是否擦乾)。3、保持面板潤澤。糖尿病病人由於自主神經病變,出汗減少,足部面板乾燥,特別是足跟部,容易出現皸裂,並可進一步形成潰瘍,繼發感染。每天可塗抹羊脂或植物油類潤膚霜,反覆輕柔地按摩面板。4、預防外傷、燙傷和凍傷。病人由於感覺神經病變,足部感覺減退或消失,容易受到各種創傷,因此要嚴禁赤腳走路,即使在室內或地毯上走路也應該穿鞋。每次穿鞋時要注意檢查鞋內是否有沙粒、異物等。不要用熱水袋、電熱毯或理療儀等給足部取暖,以免因感覺遲鈍而被燙傷。5、注意變換體位,增加下肢運動。儘量避免長時間兩腿交叉而坐,以免壓迫下肢血管,影響下肢血液迴圈。糖尿病病人應經常提高下肢,按摩足部,以促進靜脈間迴流及區域性血液迴圈。臥床的病人,足後跟長期與床接觸受壓,易導致潰瘍,應注意變換足部位置,也可加用柔軟的足墊保護。為改善血液迴圈,可以增加步行運動和腿部活動,但不宜過勞。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