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對長壽都有很強烈的慾望,古人煉仙丹,現代人追求健康長壽。
尤其是年過半百的老人,更是追求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其實,長壽也是有跡可循的,究其那些能長壽的老人,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長壽老人”才會有的6大特徵,你若占上一個,都很有福了!
特徵一、傷口癒合較快
傷口癒合代表著身體恢復的能力,如果你傷口癒合很快,則證明身體非常健康,一方面是體內凝血因子可以及時止血,防止血液流失過多;另一方面身體細胞組織更新快,能夠及時修復受損面板,代表著你身體細胞活躍度大,機能也更加旺盛。
特徵二、吃飯口味清淡
清淡飲食,是全世界公認的長壽飲食方式。
現代人習慣了高鹽、高油、高脂這樣的三高飲食,反而會加速血管老化,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而飲食清淡、愛吃粗糧,飲食八分飽,這些都會保護胃腸,一定程度上預防胃腸疾病,遠離三高,長壽自然親近。
特徵三、上廁所痛快
上廁所痛快有兩方面,分別指的是大小便通暢。
小便通暢:早晨起來,身體已經憋了一夜的尿了,這時候排尿應該有勁,而且呈現一條弧線。但如果你開始出現尿不盡、尿滴瀝等情況,則說明你的腎臟和膀胱出現了問題,反之則很健康。
大便通暢:科學來講,人體在攝入食物後,經過12個小時就需要被代謝出去,排便的狀況決定了你腸道的健康。如果你排便順暢,毫無壓力,一天1~2次,都證明你腸道蠕動水平高,腸道菌群活躍旺盛,是健康的表現。
特徵四、手握力較大
形容老人和小孩常用手無縛雞之力,這是在表明他們的肌肉不夠發達,抵抗力較弱。因此,手握力的大小,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和衰老程度。
如果你隨著年齡的增加,手握力有增無減,則表明你個體周身比較健康,心臟也有力,不容易出現骨折、代謝性疾病。
特徵五、大腦忘得快
這裡忘得快,指的是忘記煩惱。從生理學的角度看,個體的精神狀態如果總是高度緊張、抑鬱的話,會造成內分泌功能失調及免疫力下降,繼而產生各種身心疾病,對健康不利。
而性格開朗的人一般不會有心臟類的疾病,對待不好的事情更容易釋懷,自身免疫系統也會被提高,就會更容易健康長壽。
特徵六、能早睡早起
熬夜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還是導致猝死的重要原因。
人一旦上了年紀就更加不能熬夜,如果改變了作息時間,睡眠的品質就會嚴重下降。人沒有充足的睡眠,身體各項機能將會下降,身體更易衰老,疾病就開始纏身。
有資料顯示,睡眠品質不高睡眠時間不足的老年人更易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因此,每天堅持早睡早起才是健康長壽的關鍵。
人若是想要健康長壽,還要儘量避免三大“健康危機”:
1、關節退化
中年時期是肌肉、骨骼的衰退期,這時肌肉開始萎縮、彈性降低、收縮力減弱;骨骼會嚴重缺少鈣質,骨質密度降低。出現不同程度的骨關節問題,比如老寒腿、腰痠背痛、骨質疏鬆等症。
如何調節:多喝牛奶,平時也要多晒太陽,有助於身體合成維生素D3,促進鈣質的吸收。
2、頸椎“富貴包”
不少中老年人頸椎後面都會出現“富貴包”,是由於長期不良姿勢、低頭或者慢性疾病所導致的。這種頸椎病會帶來諸多併發症,例如高血壓,頭暈,嚴重會引起腦血管病變,小腦缺血,突然摔倒等等。
如何調節:平時儘量少低頭玩手機,多靠牆直立,選擇合適自己的枕頭,延緩頸椎衰老。
3、心臟疾病
研究顯示,心臟從40歲開始衰老,向全身輸送血液的效率開始降低。而人在50歲以上,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冠心病的概率明顯增加。中老年人更易發生心梗、腦梗和猝死。
如何調節:平時儘量做到情緒緩和,不輕易動怒,減少對心臟的刺激,多吃紅色養心食物,如紅豆、紅棗等。
人若是想要健康長壽,還要做到“四個久”! 一、飯吃久一點
這裡指的是細嚼慢嚥,吃飯不急不慢。吃飯時,如果吃得太快,食物不能充分咀嚼,唾液澱粉酶的分泌也會受限,使“大塊”的食物直接進入胃部,會增加胃的消化負擔。
長期如此,就會影響消化功能,導致胃病。
因此,吃飯的時間可以適當久一點,爭取細嚼慢嚥,使食物充分嚼碎、混合,更利於營養素的吸收。
二、水喝久一點
這裡指的是經常喝水,不要口渴才喝。正常情況下,人每天水的攝取和排出量應該是大致平衡的。通過尿液、呼吸、面板蒸發等排出水分總量為2000~2500ml,故成年人每人每天需要攝入水量至少2000ml,為三個礦泉水瓶大小。
如是有一些慢性疾病的人,還可以喝點養生茶水,這樣既能滿足口感,又能防治疾病。
三、覺睡久一點
研究顯示,現代人睡眠普遍不足,而長期睡眠不足就會導致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如神經衰弱、糖尿病、冠心病等。
因此,覺睡久一點,反而有利於身體的健康,每日的睡眠最好保持在7小時以上,堅持早睡早起。
四、歡笑久一點
就是保持心情愉悅,少悲傷。人在樂觀的時候,機體的免疫力也會自然的提高,同時,笑能宣肺,幫助身體撥出濁氣,吸進更多的氧氣,保護肺臟健康。
而如果一個人總是鬱鬱寡歡的話,那麼體內的毒素也會增多,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所以保持心情開朗是長壽的一個好方法。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養生圖文資訊,特別是當涉及食療、藥品、配方、鍼灸技術等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冶療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非專業人士請勿隨意使用!若有侵僅請聯絡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