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裡,腎臟起到的作用就像一個篩子,腎氣強壯,才有動力篩出更多的廢物,通過尿液篩出去;而腎弱了,孔太小了,體內的廢物又多,來不及篩出去的東西,就會回到氣血迴圈中去,危害人體。
所以,首當其衝我們要調腎,把腎氣補足。讓身體的自我調節功能正常有序的進行。對症的穴位有背部的肝俞穴,腰部的三焦俞穴,足部的足三裡穴、解溪穴、陰陵泉穴。
痛風,這難治的疾病。明·張景嶽《景嶽全書·腳氣》中認為:痛風,外是陰寒水溼,今溼邪襲人皮肉筋脈;內由平素肥甘過度,溼壅下焦;寒與溼邪相結鬱而化熱,停留肌膚……病變部位紅腫潮熱,久則骨蝕。
張景嶽意將痛風發病的機制視為:素體脾虛,飲食不節,運化失調,釀生溼濁;外邪侵襲,氣血不暢,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溼熱濁毒,流注關節,附於骨節。對此病症,中醫是有些方法緩解的,比如說特定穴位的按摩:
1、太白穴
太白穴為脾經原土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一方面,當脾失健運,痰溼淤內聚,也發為痛風。而按揉太白穴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化滯之功效。另一方面,太白穴最容易形成尿酸鹽結晶,按揉可輔助溶解尿酸鹽,減少沉積。
在吃飯之前,用一隻腳的腳跟踩壓著另一隻腳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壓3分鐘就可以了。不必用太大力氣,穴位處微微感到脹痛為度,每天堅持按揉3~5分鐘。
2、隱白穴
隱白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由於隱白穴就在痛風石好發部位,即大腳趾腫脹了,鞋穿不進去,磨了、疼痛的地方,也就是痛風在體表的反應點,中醫管這叫阿是穴。我們知道痛風是由於溼熱結聚於體內,氣血執行不暢,阻滯經絡引起。要想激發氣血執行,發揮經絡作用,首要是按摩阿是穴。
3、公孫穴
公孫穴位於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用大拇指順著腳弓彎曲的形狀,向後斜上方的地方來推,剛好推到的這個位置就是公孫穴。痛風患者大多過食醇酒厚味、膏樑辛辣之物,礙胃滯脾,食物不化,釀生溼濁。溼濁隨氣血行於周身,浸淫百脈,每每乘襲致。而公孫穴位於脾經上,且聯絡足陽明胃經,刺激公孫穴正可以補脾和胃、治食不化。
4、束骨穴
束骨穴位於人體的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每天用食指指尖來進行按揉兩側的束骨穴3分鐘,以穴位周圍微微發熱為宜,堅持按摩15天,可減輕疼痛症狀,輔助治療痛風。
5、解溪穴
解溪穴位於踝關節前面中央凹陷中,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這個穴位如同其“溪”一樣,解溪——解水、解溼,故對於由“溼邪”獨重所致的痛風之症是有一定效果的。
最重要的是,解溪歸屬於足陽明胃經,而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經,痛風的發生多因機體正氣的不足,並且痺久日深的話,氣血也多表現為不足的徵象。因此,按揉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解溪穴,可改善疼痛症狀。
雖說按摩這些穴位可緩解痛風症狀,但終歸是輔助治療。發現痛風或痛風反覆,主要還是看醫生,儘早去醫院接受規範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