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肩周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中醫、西醫在臨床上通常是如何調理的?調理好後,如何防止復發?

何為肩周炎?

肩周炎,稱為肩關節周圍炎,俗稱“五十肩”、“漏肩風”、“冰凍肩”等,為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

本病是老年人常見疾病,多發生在五十歲左右,故稱為“五十肩”,本病急性期疼痛劇烈,後期則因炎性粘連而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該病屬於中醫“痺證”範圍。

何為痺症?

痺,即痺阻不通。痺症是指人體機表、經絡因感受風、寒、溼、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及肌肉痠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症的一類病證。臨床上有漸進性或反覆發作性的特點。

痺症的病因病機

痺症與外感風寒溼熱之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

風寒溼等邪氣,在人體衛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而致病。汗出當風、坐臥溼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風寒溼等邪氣侵入機體經絡,留於關節,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不通,不通則痛,正如《素問·痺論》所說:“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

根據感受邪氣的相對輕重,常分為行痺(風痺)、痛痺(寒痺)、著痺(溼痺)。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復感風寒溼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則為熱痺。總之,風寒溼熱之邪侵入機體,痺阻關節肌肉筋絡,導致氣血閉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濡養產生本病。

肩周炎的表現與病因

肩周炎臨床表現以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為主。

急性期肩部自發性疼痛,其疼痛常為持續性,表現不一。有的急性發作,但多數是慢性疼痛,有的只感覺肩部不舒適及束縛的感覺。疼痛多侷限於肩關節的前外側,可延伸到三角肌的起止點,常涉及肩肉胛區、上臂或前臂。區域性壓痛點多位於結節間溝、喙突。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附著處、岡上肌附著處、肩胛內上角等處。

活動時,如穿上衣時聳肩或肩內旋時疼痛加重,不能梳頭洗臉,患側手不能摸背。以後肩疼迅速加重,尤其夜間為重,病人不敢患側臥位。由於肌肉痙攣和疼痛,逐漸出現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特別是外展和外旋受限最為顯著。

慢性期肩痛逐漸減輕或消失,但肩關節攣縮僵硬逐漸加重呈凍結狀態。肩關節的各方向活動範圍均比正常者減少,嚴重時肩肱關節活動完全消失,只有肩胛胸壁關節的活動。梳頭、穿衣、舉臂、向後結帶均感困難。病程長者可出現輕度肌肉萎縮,多見於三角肌。

西醫調理方法

西醫認為該病由於肩部肌肉、肌腱、滑囊、關節囊等受到外傷、或長期勞損,引起無菌性炎症、變性,肩關節內外粘連發生疼痛,導致肩關節正常活動受限。

則主要針對肩周炎患者在急性期出現疼痛症狀進行治療。

常用到非甾體類抗炎藥,該類藥物具有止痛、退熱、消炎、抗過敏的作用,主要適合肩周炎患者在該病的急性期、疼痛症狀明顯的情況下使用。

還有就是腎上腺皮質類激素藥,此類藥物具有抗炎的作用,對抑制肩周炎病情的發展、緩解該病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效果。服用止痛藥只能暫時緩解症狀,而且停藥後多數會復發。

中醫調理方法

中醫認為,年老體弱,氣血不足,筋失所養,風寒溼邪侵入機體,致肩部筋脈氣血阻滯而成。為防止肩關節僵凝,應及早治療本病。

因其多由風寒溼邪乘虛而入,致使筋脈痺阻而發此病,中醫多用穴位按摩、中藥湯劑、拔罐、刮痧等方式,祛風除溼、散寒化淤、疏通經絡,從而達到解決病痛的目的。

靈樞鍼灸在治療肩周炎時,主要運用正骨理筋及鬆解的方法。

一般性的肩周炎,鬆解要點:根據人體力學的概念,找到牽拉以及導致肩部活動受限的地方進行重點鬆解!

不僅僅是肩關節附近的鬆解,可能涉及到頸部、胸腹部以及髖部,這便是治療中的靈活運用,病症的治療忌頭痛治頭,腳痛醫腳。

肩周炎的活動受限,一般表現為手臂不能上舉、不能後背、或是活動範圍減小,這時,重中之重便要放在喙突和三角肌這一塊。不能上舉者需重點鬆解三角肌一圈的痛點筋結;不能後背者需重點鬆解喙突處。

綜合靈活運用上述方法,便能徹底解決肩周炎帶來的困擾!在臨床上治癒率高,大部分患者在治療一次後肩部活動明顯輕鬆,疼痛消失!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冬天雙腳冰冷怎麼辦?穿上它,保暖抗寒零下30℃,整個冬天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