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的品質,直接影響中藥臨床療效。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曰:“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又曰:“今之小小湯劑,如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清代醫藥學家徐靈胎曰:“藥物雖精,而煎法失度,藥必無效。”由此可見,煎藥對中醫臨床療效的影響。要保證煎煮品質,必須掌握以下幾點:
一、加水量:一般用飲用水加至超過藥面2公分左右,如泡鬆的草藥較多,則適量多加水,以確保全部飲片充分浸潤。
二、浸泡時間:一般以1小時左右為宜。
三、煎煮火候:以武火(大火)煮至沸騰後改用文火(小火)。
四、煎煮次數:古人云:“一煎取其性,二煎取其味”,一般情況下,中藥都應煎煮兩次,習稱“頭煎、二煎”。二次煎出的藥液分別稱為“頭汁和二汁”。
五、煎煮時間:解表藥(感冒藥),頭煎沸騰後煎15-20分鐘,二煎沸騰後10-15分鐘;調理藥(除解表藥),頭煎和二煎均為沸騰後煎25-30分鐘。二次煎出的藥液混合,分二次服用。
含特殊處理的藥物的處理方法:需特殊處理的中藥在配方清單及藥品標籤上均有註明:
先煎:將需先煎的中藥置一小鍋內加適量水,加熱至沸騰後煎30分鐘左右備用,其他藥頭煎沸騰後將已先煎的中藥連渣帶汁倒入共煎。
後下:在頭汁煎煮完成前5分鐘投入應後下的中藥。
包煎:將需包煎的中藥裝入包煎的布袋紮好,與其他藥同浸同煎。
烊化:將需烊化的中藥(動物膠類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鱉甲膠等)全部置一大小適宜並可加熱的器皿中,加適量淨水浸泡,待膠軟化後隔水蒸至膠完全熔化,每次服中藥時用湯匙取適量與中藥兌服。
吞服:如:三七粉、川貝粉、羚羊角粉等,應於每次服中藥時用藥汁過下。
沖服:如玄明粉,用煎好之藥汁(或開水),將沖服藥攪勻後服用。
另煎:如:參類、蟲草、楓鬥等。應另煎取汁與藥汁混合服用。#健康科普排位賽#
中藥煎煮前的洗與不洗:中藥煎煮前原則上一般要求不洗,因為很多中藥飲片是經過加工炮製的,如用水清洗容易使有效成分流失,影響藥力。
中藥煎煮時間並非越長越好:有些人把中藥煎煮1-2小時甚至更長,以為這樣能把藥味全煎出來。其實這樣並不科學。在剛開始煎煮時,藥汁濃度隨時間越長而增加,但到一定時間,藥材內部的濃度與外部的濃度一致時(即達到飽和濃度時),再煎煮藥物有效成分濃度也不會增加,只會隨水分蒸發而變“濃”,有些化學成分由於長時間加熱而發生變化影響療效,故湯劑不宜煎煮太長時間。#健康解密#
冷服與熱服的選擇:一般湯劑宜溫服。發汗解表藥宜趁熱服;治療熱證的中藥宜冷服;治療寒證的中藥宜熱服。
中藥的服用時間:中藥的服法主要根據藥物的功效與病情的需要作出選擇,而服用時間也頗有講究:
宜在飯前服用的中藥:
1、補益藥 2、治療胃病的藥 3、化痰止咳平喘藥 4、驅蟲藥
宜在飯後服用的中藥:
1、解表藥(感冒藥) 2、健胃藥 3、辛辣刺激的藥物
宜在睡前服的中藥:
1、安神藥 2、潤腸藥
必要時服的中藥:
1、治瘧藥 2、治療急性病及危重症的藥物 3、婦女調經藥
4、治療咽喉炎的藥物
宜定時服的中藥:
1、治療慢性病的中藥,使體內保持相對穩定的血藥濃度
2、藥酒,進餐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