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到了,天氣進入一年之中最為炎熱的三伏天季節。
何謂三伏,按照陰陽曆法六十花甲記數法和二十四節氣結合,在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頭伏,即伏天開始第一天。以後每十天為一伏,第二個伏天叫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每年的伏天各不相同,大概有三十天或者是四十天不等,這就是我們說的三伏天。
三伏天,對於中國來說,就是太陽照射最長最熱的時間,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盛夏季節。由於氣候炎熱酷暑,導致地面高熱,多雨,造成高溼環境,再加上這段時間晝長夜短,人們飽受烈日煎熬,造成多汗、蒸熱、悶困、不思飲食的狀態。所以,這段時間裡,往往人們多喜歡吃冷涼食飲,來對抗自然的酷熱伏暑,這是錯誤的觀念,也不適合我們的養生觀點。
外熱而內涼,夏季是脾胃最容易發病的季節。由於天氣的緣故,身體外部的自然環境高熱高溫,使我們毛孔開啟,肌肉腠理迴圈加快,排汗以散發體內熱量,使體內的溫度相對減弱而不足,來平衡身體陰陽。這個時候,我們脾胃腐熟水谷的能力就會相對減弱而不化。如果我們再過多食用過於冷涼的食品,就會過度降低體內的溫度,使脾胃虛寒,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會導致我們的身體氣血不足而發病。因為脾胃是水穀之海,脾是腸胃消化功能的顯現,只有消化功能好,才可說明我們的運化作用強,也就是脾氣健。只有脾氣健運,我們身體氣血才旺盛,正氣才充足,抗病能力才能增強,身體才可以保持健康。故,《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夏季,天氣炎熱,發汗多,容易傷津液。由於多汗,會造成身體的鹽分大量流失,再加上我們飲水量的增加,使體內的電解質紊亂,發生腹瀉、失水,即津液不足。所以,我們養生方面要適當的及時補充適量的鹽分。這裡你要牢記,白水沒有補水的作用,反而有利水的效果。所以,在喝水時,一定要加點鹽,喝淡鹽水才解渴。
對於暑熱,如果我們在飲食正常、休息良好、精神喜悅這三者具備的情況下,是很少發生中暑或者其他疾病的。這就是《內經》說的“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精神內守,正氣存內。”
如果在夏天裡發了暑熱病,一定遵循《內經·至真要大論》所說的“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溼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淡洩之。溼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就是說,熱邪所導致人體發病,要用鹹味而具有寒性的食物或藥物進行調治,適當配合點具有苦味或者是甘味的食或藥,再稍加酸辛味收斂一下,互相配合,不可太過;若溼邪發病,要用苦味溫熱效能的藥食來平定,佐配酸辛味和淡味,淡能滲溼利水。溼氣困上,熱擾於上,如頭暈、胸悶等,以苦味溫性佐以甘辛味,發發汗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貪食冷飲。
記住,夏季的西瓜瓤是熱,青皮是涼,外衣具有利水的作用,籽是很好的潤腸劑。秋後的西瓜,性質就會發生改變了,以少吃為佳。綠豆解暑,要煮爛開花,這樣具有補脾健胃的效果,赤小豆也是如此。夏季不喝生水,少食冰,飲食注意衛生,適當的運動發發汗,愉悅情操,不生氣,這就是最好的養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