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呼吸道疾病高發,到處可見咳嗽、氣喘的病人。這些病人輕則是感冒、支氣管炎,重則為老慢支、哮喘,而老百姓習慣將此歸咎於體質差,經不起寒。值此冬令進補時節,這些“體質差”的人群怎樣食補呢?食療能治病,或配合藥療可提高療效,這一點越來越受到廣大醫護人員和患者重視。但是,如何合理使用食療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根據全身情況和肺部疾病的臨床表現,辨證選用食物是關鍵。
咳喘病人往往咳嗽、咳痰較多,中醫認為內有痰溼或痰熱,所以首先宜選用清淡利溼、有助消化的食物,如麥芽粥、米仁粥、陳皮粥、山楂汁、蘿蔔汁、蘆根茶之類,以達到健脾化痰、和胃保津的作用,然後再進滋補飲食。對於精血、氣血虧損較甚者,往往要應用血肉有情之品來溫養氣血,如動物類高蛋白的食物或藥物等,此時,更要注意扶助脾胃功能,常輔以山藥、陳皮、蒼朮、厚朴、茯苓、人蔘、京棗等,才能避免“虛不受補”。
肺部疾病和其他內科疾病一樣,有急性發作及慢性緩解的過程,急性期咳嗽痰多氣急加重,中醫辨證中以實證為主,而慢性期則以虛證為多見。
一、 實證咳喘
實證中又有寒熱之分。
1、寒證:發病初起,惡寒頭痛,有時伴骨節酸楚、身熱而無汗,舌苔薄白。若為雨淋後受風寒者,食療可飲一杯熱的紅糖生薑茶,使微微出汗,有時感冒症狀可去大半。
2、熱證:起病較快,咽痛咳嗽,或頭痛胸痛,痰黃或帶血,舌苔黃膩,舌質紅絳等。食療可選用蘆根米仁湯、雪羹湯(由海蜇和荸薺組成)、野菊花茶。若痰中帶血者加茅根、藕節、薺菜汁等;痰多者用蘿蔔汁、冬瓜湯、鮮竹瀝之類作為飲料。
二、 虛證咳喘
一般是指正氣虛弱,往往是久病後形成的,如久咳、哮喘等反覆發作,或肺癰、肺癆病後等,造成肺脾腎功能失調,也有一些人先天腎氣不足,或後天其他慢性疾病導致肺脾腎功能失調,造成抗病能力低下,易受外邪侵襲,容易反覆感冒或患病。補虛法可提高病人抗病能力,彌補不足,以達到陰陽平衡、調和氣血的目的。補虛的方法很多,除補肺外,根據其疾病發展的不同程度,往往要注意到健脾補腎等方面。
1、肺虛:通常分為肺陰虛和肺氣虛。 肺陰虛:症見乾咳無痰、偶帶血絲、咽燥口乾,甚則聲音嘶啞、顴紅盜汗、手足心熱、舌紅少津等。常用的中藥和食物如沙蔘、玄蔘、麥冬、生地、石斛、玉竹、花粉、百合、蜂蜜、梨、藕、荸薺、青果、西瓜、北瓜、甲魚、龜、鴨子等。
2、肺氣虛:症見咳嗽、咳聲低微、動則氣短、痰涎清稀、少氣懶言、易汗、易感冒,舌淡苔白等。常用中藥和食物有黨蔘、太子參、生晒參、黃芪、白朮、甘草、蛤蚧、冬蟲夏草、紅棗、蓮子等。
3、脾虛:也有脾陰虛和脾氣(陽)虛之分,但肺科疾病一般以脾氣虛或脾陽不足為多見。常常表現為倦怠乏力、面色萎黃、食慾不振、痰多白黏、便溏,身重或浮腫。常用的中藥和食物有黨蔘、白朮、茯苓、山藥、蒼朮、陳皮、扁豆、大棗、甘草、乾薑等。
4、腎虛: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
5、腎陰虛:症見腰脊酸楚、下肢無力、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咽乾、盜汗、頭暈目眩、夢遺尿多、大便乾結、舌紅等。常用的中藥和食物如地黃、何首烏、女貞子、桑葚、枸杞子、功勞葉、黃精、龜板、鱉甲、豬脊髓等,可隨證採用。
6、腎陽虛:腰痠腿軟、形寒肢冷、自汗、夜尿清長(或尿少),浮腫,耳聾,陽痿,舌苔薄白等。常用的中藥和食物如仙靈脾、附子、肉桂、巴戟天、鹿角、紫河車、杜仲、狗脊、補骨脂、肉蓯蓉、羊肉、狗肉、胡桃肉、桂圓肉、韭菜等。
此外,最好避免食用辛辣、腥羶食物。咳嗽病人要注意避免刺激性和辛辣的食品。痰多溼重的病人,應控制油膩厚味之品,適當減少甜食。對於哮喘,因發病與過敏因素有關,飲食禁忌應該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海腥蝦蟹以及老百姓口中所謂“發”的食品,與發病的聯絡比較密切,應該儘量避免食用。